秋星阁诗话


明末清初李沂※著。一卷。共六则,每则一题:八字诀、劝虚心、审趋向、指陋习、戒轻梓、勉读书,如同六篇短文,在诗话中别成一体,明末,李沂以诗名于其乡江南兴化一带,世称善诗者。所著《壶山诗集》,脍炙人口,从而学诗者,应之不胜其应。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偶过维扬,维扬诸子亦然以诗属订。李沂既蒙来质,不敢不竭,遂将平日促膝相勗之语书为以下六则授之,题为《秋星阁诗话〉。(一)、八字诀。谓“学诗有八字诀,曰:多读、多讲、多作、多改而已”,“苟依此诀,不患诗不进矣”。作者认为:“初学须日课一首,或间日课一首”,“贵多读者,非欲剿袭意调、偷用字句也,惟取触发我之性灵耳”。读后须多讲,方可得古人诗作之思理、法则、格调、旨趣。“苟草草读过,漫同嚼蜡,虽盈腹苟何益?”“作而不改,尤为不可”,“能改则瑕可为瑜,瓦砾可为珠玉”。(二)、劝虚心。作诗、改诗,“必资师友之助”,“特患自满,不屑就正于人”。作者以曹植与同时代人魏禧为例,说明学诗者必须“亲师友,虚怀请益”,“有不善,应时改定”,“心虚而后学进,学愈进,心愈虚;虚心者为学之门,亦为学之验也。”(三)、审趋向。诗至盛唐始尽善,“中、晚唐,如强弩之末,气骨日卑”,喜学中晚,“总不成章”。“学竟陵则蹈空虚而伤气格”。“入手时歧路甚多,尤宜审择。派苟不正,则如背康庄,由邪径,费精神于无用之地,而终不足以成名。”(四)、指陋习。“略举有五:一曰不择题;二曰限韵;三曰步韵;四曰滥用;五曰犯古人成语。”李沂认为:“欲作好诗,必先择好题”,纤小之题、俗题、自撰不稳之题,皆不可用。“观其题劣,则诗不览可知矣”。他反对限韵、步韵,尤其反对滥用诗章,无聊应酬,欲广声气,索之即应,“逢人辄赠,用充礼物。”他认为,这一类诗人“诗名愈广,诗品愈卑”。此外,反对袭用古人成语,认为“偷句最为钝贼”,“连用三字,便觉索然。”(五)、戒轻梓。他认为,诗尚未稳,不可轻易付梓刊印,以免“不可复改”,成为憾事。“邀誉者乃招毁之物,博名者即败名之具也。”“诗稳而后示人,此乃真好名者也”。(六)、勉读书。“学诗不可不读书”。多读书,方能识高、力厚、学富,“诗之神理乃日益出,诗之精彩乃日益焕,何患不能树帜于词坛而蜚声于后世乎?”诗话之作,“有以评古人诗为话者,有以教会人作诗为话者。”《秋星阁诗话》属于后者。“虽其所言祗为初学而发”,但皆示人门径之语。作者反对当时诗坛上的种种不良风气,提倡一种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话虽浅近,多见道之语,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故张潮在《小引》与《跋》中称其为“纲领”之作,虽不过二千言,“能以少许胜人多多许”,“实实可以遵行,非泛设者,诚斯道干城哉!”

《秋星阁诗话》有《昭代丛书》本,《清诗话》※与日人近藤元粹之《萤雪轩丛书》皆据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