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郎廷槐编,为问答体,由郎廷槐问,王士禛※、张笃庆、张实居三人答。一卷三十一则,其中前十九则为三人分别作答,其后则大多为王士禛一人作答,只有两问为张实居作答。此诗话的内容与名称,各本有不同之处,有称《诗论正宗》者,二卷,其上卷十九则,一问三答,即此书的一部分。又有称《诗问合答》、《诗问》者,收录与《诗论正宗》略同。嘉庆间《花薰阁诗述》收此诗话,称为《梅溪诗问》,二卷共三十一则。其后各丛书收此诗话又称《师友诗传录》,仅一卷十九则。《清诗话》※本据《梅溪诗问》,收录时改名《师友诗传录》。另有《诗问》四卷刊本,分别问答。也有称《渔洋定论》者,删去二张答语,专录王士禛语。该《师友诗传录》附有《郎梅溪原启》,有“谨录一册,求夫子燕闲之余,俯赐批答之语,可见其师承关系。
张笃庆、张实居与王士禛有亲戚关系,论诗宗旨与王也较接近,因而此诗话虽有三人之论,但基本倾向于神韵说※。如回答作诗学力与性情的关系问题,王士禛认为“学力深,始能见性情,此一语是造微破的之论”,张笃庆则认为“非才无以广学,非学无以运才,两者均不可废”;张实居以为严羽※“诗有别才※,非关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是“为读书者言之,非为不读书者言之也”。从三种回答中可知三人所论基本相同。回答“辨乎味,始可以言诗”一问时,王士禛以“诗有正味”作答,并总结出:“欲知诗味,当观世运,夫亦于此辨之而已矣。”张实居以“当于平淡中求真味※”作答,都是从不同侧面阐述诗歌神韵的内质。其他如张实居论乐府:“古之名篇,如出水芙蓉,天然艳丽,不假雕饰,皆偶然得之,犹书家所谓偶然欲书者也。当其触物兴怀,情来神会,机括跃如,如兔起鹘落,稍纵则逝矣。”王士禛论七言古诗:“七言古若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三家,横绝万古;后之追风蹑景,唯苏长公一人而已。”论五古句法宗法何人:“《古诗十九首》如天衣无缝,不可学已。陶渊明纯任真率,自写胸臆,亦不易学。六朝则二谢、鲍照、何逊,唐人则张曲江、韦苏州数家,庶可宗法。”这些有关诗歌体制、创作规律的讨论,言简意赅,而另一些对诗歌平仄与用韵规律的探讨,也可为研究者取资。
《师友诗传录》有《诗论正宗》本、《诗问合答》本、《诗问》四卷本、《渔洋定论》本、《四库全书》抄本、《学海类编》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谈艺珠丛》本、《古今说部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花薰阁诗述》本、《花雨楼丛抄续抄》本、《观自得斋丛书》本、《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本等。1985年,齐鲁书社出版周维德笺注《诗问四种》本,与《师友诗传录》所据版本不同,将王士禛、张笃庆、张实居三人答分卷辑录,较《清诗话》本完备详赡。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