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王士禛※口授,何世璂述。一卷二十二则。诗话后有王兆森识语云:“右何端简公所述先文简公论诗语,名曰《然灯记闻》。兆森从何氏抄得,将锓本,与愿学者共之。亦如公所云:‘诗如龙然,此其一爪一鳞而已。’”可知此诗话仅为王士禛论诗谈艺的一小部分,又系他人手录,与作者其他几部诗话相比,重要性似不很高。
王士禛论诗主神韵说※,该诗话中虽未明辨神韵,而措辞用语,多与神韵相关。如云:“为诗且无计工拙,先辨雅俗。品之雅者,譬如女子,靓妆明服固雅,粗服乱头亦雅;其俗者,假使用尽妆点,满面脂粉,总是俗物。”这是重视诗歌内质的议论,所谓诗歌“品之雅者”就是诗歌内在蕴涵的体现,“靓妆明服”与“粗服乱头”在作者看来并不是决定雅俗与否的分界。这种略貌取神的诗论还表现在他的“风致”论中:“为诗先从风致入手,久之要造于平淡。”风致一般指人的风度、容止,作诗先从此入手而最终归于平淡,正是诗歌的内在逐步充实的过程。作者所强调的并非诗歌的内容,而是诗人艺术修养在诗歌中的体现。他主张诗歌风格多样化,反对只用“一家风味”:“为诗各有体格,不可混一。如说田园之乐,自是陶、韦、摩诘;说山水之胜,自是二谢;若道一种艰苦流离之状,自然老杜。不可云我学某一家,则无论那一等题,只用此一家风味也。”这都是从诗歌的内在艺术品质入手立论的。与其神韵说有联系的诗论还有:“论世诗要蕴藉;又要旁引曲喻,使人有讽咏不尽之意。”“为诗须要多读书,以养其气;多历名山大川,以扩其眼界;宜多亲名师益友,以充其识见。”对于如何看待唐诗初、盛、中、晚的分期问题,作者认为四个时期的唐诗各有其真精神、真面目,主张:“学者从其性之所近,伐毛洗髓,务得其神,而不袭其貌。”对于盛唐诗歌的真面目、真精神是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吾盖疾夫世之依附盛唐者,但知学为‘九天阊阖’、‘万国衣冠’之语,而自命高华,自矜为壮丽,按之其中,毫无生气。故有《三昧集》之选。要在别出盛唐真面目与世人看,以见盛唐之诗,原非空壳子、大帽子话;其中蕴藉风流、包含万物。”上述论诗之语对于研究王士禛的神韵说,很有价值。此外,作者对于学习前人经验问题,对于诗歌的章法、句法、字法诸问题,对于律诗与古乐府诗的一些问题,也都有论及,可资参考。
《然灯记闻》有《花薰阁诗述》本、《天壤阁丛书》本、《谈艺珠丛》本、《观自得斋从书》本、《诗法萃编》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学诗法程》本、《吉林探源书舫丛书二集》本、《古今说部丛书》本以及《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本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