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赵执信※著。一卷。因此书有“前谱”、“后谱”、“续谱”之分,又称《声调三谱》,或分为三卷;而《谈艺珠丛》本则以“前谱”、“后谱”为一卷,以“续谱”为一卷。各本虽分卷有不同,但内容并无大出入。《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此书云:“执信尝问声调于王士禛※,士禛勒不肯言。执信乃发唐人诸集,排比勾稽,竟得其法,因著为此书。”赵执信是王士禛的甥婿,但在诗坛中却一直与王作对,而服膺冯班的诗歌主张。他在《谈龙录》的自序中也谈到《声调谱》一书的撰作由来:“闻古诗别有律调,往请问,司寇(指王士禛)勒焉。余宛转窃得之,司寇大惊异。更睹所为诗,遂厚相知赏,为之延誉。然余终不肯背冯氏。”可知其渊源所自。
《声调谱》前后二谱都有研讨五、七言古诗的内容,结构似有重复,翁方纲※《赵秋容所传声调谱》云:“此卷或云‘前谱’是渔洋著,‘后谱’是秋谷著。以愚考之‘前、后谱’皆秋谷所为也。”对于这种前后重复现象,李重华《贞一斋诗说》※似可解之:“秋谷向余云:少时作诗,请政阮亭,阮亭粗为点阅,其窍妙处吝不一示。因发愤三四月,始于古近二体,每体各分为二。盖古体有古中之古、古中之近,近体有近中之古、近中之近,截然判析,明白自此,势如破竹,诗家窍妙,具得了然于心矣。”〔日〕青木正儿《清代文学评论史》认为:“现在来看看‘前谱’中所举诗作示例,它们都是中唐晚唐古诗律诗及宋朝苏轼的古诗。这岂不是举了所谓‘古中之今’和‘今中之今’吗。而‘后谱’所举古诗律诗,均以盛唐为主,杂以中唐晚唐。这岂不是举了所谓‘古中之古’和‘今中之古’吗。”此说虽不尽如作者原意,但于解释其书体例亦有参考之功。
作为一部研究古诗声调的专著,此书在中国诗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将诗句分为古句、律句、拗律句三种,以律诗的平仄法为准来阐明唐代古诗的平仄法。据是书“论例”:“凡平声俱用〇。仄声俱用●,与律句同者,不著笔,近体中不拗者,亦不著笔。”文中于举例注平仄而外,亦有议论,如云:“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即是拗句)。仄平仄仄平则古诗句矣。此格人多不知者,由一三五不论一语误之也。”辨析古句、律句,细致入微,可为研究声律者参考。此外书中谱齐梁体、半格诗,系源于冯班《钝吟杂录》之说,虽有可议之处,但仍可供学者参考。本书“前谱”列有李贺乐词六首,即《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月》,《四库总目提要》谓其“所标平仄不可解”。又有的版本于“续谱”后附《通转韵式》,《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卷末附以古韵通转,其说尤谬。或曰古韵一篇,乃其门人所妄增也。”此说近是。明人对于古诗声调已引起注意,至清初钱谦益、冯班、吴伟业等人渐臻成熟,此后王士禛研究声调颇有心得,赵执信请教不得其详,直承冯班之说独立钻研,成就此书,虽非精审之论,而开创之功诚不可没,此书问世后,王士禛门人相继整理出《王文简古诗声调谱》与《律诗定体》等书,随后又有翁方纲《赵秋谷所传声调谱》、《五言诗平仄举隅》、《七言诗平仄举隅》各一卷,翟翚《声调谱拾遗》一卷等书问世,修补《声调谱》诸书阙失,诚如梁章钜《退庵随笔》所云:“自渔洋、秋谷之书行,此说几于家喻户晓矣。”晚清许印芳《诗谱详说》、吴绍灿《声调谱说》、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亦相继问世,使这一项研究日趋精审。
《声调谱》有《四库全书》抄本、《艺海珠尘》本、《花薰阁诗述》本、《国朝名人著述丛编》本、《古今说部丛书》本、《天壤阁丛书》本、《求实斋丛书》本以及《清诗话》※本等多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