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贺裳※著。三卷。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卷是综论,包括对诗歌源流、诗歌作法及前人一些诗话诗论的评述,理论性较强。第二部分的“又编”一卷对唐一百三十一位诗人、“补遗”一编对宋代九十二位诗人进行具体评述。前面有眭修季所作序。“补遗”一卷前有贺裳“唐宋诗话缘起”,表明因不满“七子”等尊唐或尊宋的偏颇而特地进行评述。贺裳论诗基点是立足于诗歌艺术,兼顾内容,不废唐、宋,这使诗话不仅内容完备,且时见新意灼知。
诗话一开头就针对严羽※《沧浪诗话》※“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理原不足以碍诗之妙”,“非理尽可废也”;但他反对光讲理,认为“理”要和“辞”“相辅而行”。如果废理,则“立意浅直,固不足言”;如果“必字字牵入道理,则诗道之厄也”。诗歌是文学艺术,要使理(内容)与辞(形式)完美结合。这样的看法是辩证的,是对传统“言志”观点的突破。本着这一观点,诗话具体论述了诗歌的三方面内容:第一,关于诗的用事立意问题。“事”乃构成诗歌之“意”的重要材料,但不能滥用。一方面,要“贵于用意”,“用事亦有不可不详辨者”;另一方面,又不能实事确切入诗,“所谓镜花水月,不必果有其事”,要使事入诗后“必有味,斯佳”。这就是说,“事”要经过作者艺术处理入诗,为“意”服务,要有诗味。据此,诗话针对前人批评杜牧《赤壁》诗有悖于史的言论反驳:“诗人之言,何拘泥至此?若必执此相责,则汨罗之沉,其系心宗国若何!”第二,强调诗歌须含蓄,反对浅显直露。在评论钱起、王安石等人的诗时,赞扬他们的诗能“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而对于过分浅露的诗则批评:“作诗嫌于意随言尽”,“语直意浅”,“惜意随言尽,无复余音绕梁之意。又篇中曲折变化处亦少。”第三,崇尚自然真实。在评论陶渊明及唐代田园诗人的诗作时,赞扬他们的诗真实,自然,特别是赞扬了“千载一渊明”诗的朴素自然见真意,及“诗之乱头粗服而好者”,而白居易等人仿作,则“便伤理浅”。
诗话在评述唐、宋诗人诗作时,也有两个特点。一是能从诗歌发展源流中去考察评论。在“缘起”中,作者对前人一概否定宋诗不满,认为“宋人之诗,实亦数变,非可一概视之”。如评论宋初诗坛时认为:“宋人先学乐天,学无可,继乃学义山,故初失之轻浅,继失之绮靡。都官倡为平淡,六一附之,然仅在肤膜包泽,未尝究心于神理。其病遂流于粗直,间杂长句,硬下险字凑韵,不甚求安,……后虽风气屡变,然新声代作,雅奏日湮,大率赋陈多于比兴,蕴藉少于发舒,求其意长笔短,十不一二也。”这样的评价较确切,批评也可谓切中时弊。第二是能于比较中发见各人特色,评判各人特长,颇为公允贴切。诗话将李白与杜甫、元稹与白居易、温庭筠与李商隐、杜甫与韩愈等相关或相近的诗人放在一起评判比较。如评李杜:“太白胸怀高旷,有置身云汉,糠粃六合意,不屑屑为体物之言,其言如风卷云舒,无可踪迹。子美思深力大,善于随事体察,其言如水归墟,靡坎不盈。两公之才,非唯不能兼,实亦不可兼也。杜自称‘沉郁顿挫’,谓李‘飞扬拔扈’,二语最善形容。”这样的比效论述,比之严羽《沦浪诗话》中“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更为具体、详细了。
《载酒园诗话》最早版本约于康熙年间刊刻。今见郭绍虞选编、富寿荪校点的《清诗话续编(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