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黄子云※著。一卷。著于乾隆二年(1737)。前有自叙,说明所以撰此书的用心。后有沈楙德跋,于作者为人及此书价值有简略介绍和评价,正文共一百一十一条,前半部分讨论诗的创作原理,后半部分批评汉魏以来诗,是一部纯粹的诗话著作。其主要内容,介绍如下数端。
一、论诗当以杜甫为准的。此书论诗,称为“诗的”,盖出乎此。此书指出,孔子兼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成“圣”者,杜陵兼《风》、《骚》、汉、魏、六朝而成“诗圣”者,诗苑之有杜甫,犹儒家之有孔子。必以少陵为宗,方能彰明“诗的”。此书论杜诗之妙全在精、气、神。书中指出,养生之术,讲究精气神,诗之理亦然,上下千百年来,“能鼓汉魏之气,撷六朝之精,含咀乎《三百篇》之神者,唯少陵一人。”尤其是七律,“其意之精密,法之变化,句之沉雄,字之整练、气之浩汗,神之摇曳”,“上下千百年无伦比。”基于此种认识,此书无论论诗之创作,还是对诗的批评,皆折衷于杜甫,并以精气神之美作立论根据。二、学诗当“记诵实胸中”,“登临遍宇内”。自来论学诗者,或主张“工夫在诗外”,或主张从古人诗中讨生话。此书提倡“记诵实胸中”,固然也未脱出从古人诗中讨生活的范围,但又提出,“登临遍宇内”,以为“登临”实有助于“记诵”的理解和充实,还是有其心得的。作者自述学诗体会说:“余童子时闻一二老宿尝云:少陵五律各体尽善,七绝独非所长。及年二十,于少陵五律稍有得;越数年从海外归,七古歌行亦有得;迨三十七八岁时,奔走岭外,五古、七律始窥堂户;明年于新安道上,方悟少陵七绝实从《三百篇》来,高驾王(维)李(白)诸公多矣。”作者所悟是否符合杜甫实情,姑且不论,但他指出社会阅历有助于对古人诗的理解和把握,则是不刊之论。三、选诗家当以“兼长集善”为取去准的。自来操选政者,往往“执一己之偏衷,而欲千百人之心思尽有当于我”,甚者“强欲自别手眼,胸中先立间架,合者存,不合者去”,以此来标榜自己的独立不群。此书则认为选诗家如同珠宝商,应当“兼长集善”。作者说:“代有风气之升降,人有材质之异同,假令执一己之偏衷,而欲千百人之心思尽有当于我,断断不能”这是可取的意见。此书论选诗当“兼长集善”,不仅从艺术创作的实际出发,而且还联系读者的审美心理。就读者的审美心理说,是喜欢艺术趣味多样化的。比如观剧,“伶人为忠良,为邪佞,为歌笑,为战争,为荣利,为单寒;惟如此,方能使观者眉动神移,不觉手舞足蹈。倘若伶人终日而摹肖一端,虽巧如弄丸,捷若舞剑,观者也将掩面而却走。”因为“技不兼美而故态同,目无改观而倦心生”。确实选诗家只有“兼长集善”,方能满足读者多样化的审美需要。作者对此书很自负,自叙云:“念自成童以迄于今,奔走海内外罹三十寒暑,未尝一日风雅离。殚虑研精,上下千百年风人意旨。窃自谓有获。今老矣,……用是摅其所得,公之同志。“而时人对它的评价亦不错,如沈楙德跋语云:“确有师承,亟存之,以振式浮靡,而资益风雅”。
此书有《昭代丛书》本,丁福保辑入《清诗语》※,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