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坡诗话


清人查为仁※撰。一卷,共一百八十一条,都为论诗评诗之语。其中多有称引前人或同时人诗句处,也较多论及《谈龙录》※、《说诗晬语》※及《江西诗社宗派图录》※等清人论诗之著。卷首有查氏《自题》,从中可见此书是作者仕途失意、放还林泉后所作。“凡从游先辈以及石交襟契,所有赠答唱酬之作,必加甄录。”卷末有沈楙惪跋,评此书是“述作诗之人,彼短此长,花红玉白。”也可见此书概貌。

作者曾从其伯、清诗人查慎行学,其论诗也秉承乃伯的观点。他说:“家伯初白老人(按:查慎行号初白)尝教余诗律。谓: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这里,首先强调的是“意”,“意”是诗之主,辞彩辅之。诗若直白易伤于浅露。故欲求其雄,必得先积养其气。若要求诗歌灵动,应先求意境的空灵,而不是以纤巧琢磨。“脱”与“易”之别,是“诗之淡”的关键。应该说,这些说法继承了不少前人的已有成果。其中“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则非经作者尝过甘苦不能道。前一语承袭了从宋人严羽※直至清人王士禛※的论诗重“妙悟”※、“神韵”※的观点,而又赋予了新意。王士禛所谓的“神韵”的属性主要在于“清”和“远”,所以他特别推崇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诗。查氏固然也极喜隽永超诣的山水诗(从《莲坡诗话》中所称引的诗句中可以见出),然而,他在重“空”即意境清悠冲澹的同时,也反对“巧”,即饾饤文字、精雕细琢而露斧凿痕。后一语是对前一语的补充。既然查氏崇尚清远散澹的诗歌,则就必须追求冲澹沉冥的美学意境,“在脱不在易”实际上是怎样营造这一意境的手法问题。基于这样的论诗宗旨,查为仁在评诗时常说:“别出机杼,令人可想”、“诗以澹而弥永”、“铅华扫尽,独出性灵”,并批评搬弄故实以逞博渊的诗风:“作诗好用《经》语,亦是一病。……宋时或有言今人作诗多要有出处。朱子曰:‘关关雎鸠’,出在何处?程子亦云:古之学者,惟务养情性。若今之为文者,专务章句,悦人耳目。既务悦人,非俳优而何?知此可以言性灵。”这对纠正堆垛学问、意蕴苍白支离的诗风是有积极意义的。

《莲坡诗话》有《蔗塘未定稿》本、《龙威秘书》本、《屏庐丛刻》本、《昭代丛书》本和《清诗话》※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