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袁枚※著。二十六卷(正文十六卷,补遗十卷)。《随园诗话》是清代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其体制为随笔式,内容除了标举性灵说诗论观点与记事之外,又大量采录当代有名或无名诗人的性灵诗作,使诗话兼具诗选性质。《随园诗话》的编撰旨在补偏救弊,即反对沈德潜※的格调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及针砭王士禛※的神韵说※。书中一方面“抒自己之见解,发潜德之幽光”(《与毕制府》),直接宣扬性灵说;一方面则采录大量“一片性灵”之作以印证其性灵说观点。《随园诗话》扩大了性灵说的影响,为清诗坛吹入一股新鲜空气。
《随园诗话》的主要价值在于其所阐述的性灵说诗歌理论。性灵说的理论内涵是从诗歌创作的主观条件出发,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具有真情、个性、诗才三方面要素。真情论是《随园诗话》的理论核心。“性灵”的要旨之一即真情,往往可与“性情”、“情”相互代替、交叉使用。真情论涵义有三:一、真情乃诗人创作的首要条件。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卷三),“赤子之心”即童心、真情;为此批评古代一些补作之“少人问津”,乃诗人“无性情故也”(卷二)。二、真情是诗歌表现的主要内容。所谓“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卷五);并把“诗言志”※释为“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卷三),可谓对“载道”之“志”的解放。作者又特别推崇诗写“男女之情”,并以《关雎》为例(卷一),借以与沈德潜所谓“《诗》本六籍之一”,“非为艳情发也”(《唐诗别裁集·凡例》)相对抗,具有反道学意义。三、以真情感发人心是诗的主要功能。为此作者指出:“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卷十)但作者又精辟地提出:“惟其言之工妙,所以能使人感发而兴起;倘率直庸腐之言,能兴者其谁耶?”(卷一)意谓诗之感人不仅在于有情,而且情要通过生动美妙的艺术语言来表现,这个认识是比较周全的。作者标举“诗可以兴”的美感功能是针砭沈德潜的“诗教”※说的。性灵说的个性论涵义亦有三:一、诗人须有个性。“作诗,不可以无我”,“有人无我,是傀儡也。”(卷七)“我”即诗人独具的个性。诗人独具个性,才能自由创作,既不囿于古人。亦不盲从时俗。二、艺术表现须有独创性:“要之,以出新意,却陈言为第一着。《乡党》云:‘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则不食之矣。’能诗者,其勿为三日后之祭肉乎?”(卷六)既强调诗内容之新颖,又主张诗文词之超隽。唯此才能达到诗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春兰秋菊,各有一时之秀,不容为人轩轾”(卷三)。三、反拟古、反格调说:“抱杜、韩以凌人,而粗脚笨手者,谓之权门托足;仿王、孟以矜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开口言盛唐及好用古人之韵者,谓之木偶演戏;故意走宋人冷径,谓之乞儿搬家……”(卷五)。诸种比喻皆属拟古,其中“仿王、孟以矜高”乃讥神韵派,“木偶演戏”喻格调派,其他涉及浙派等。作者批判“明七子论诗,蔽于古而不知今”(卷三),“专唱宫商大调,易生人厌”(卷四),亦兼批明七子之后继者沈德潜之拘于格调。性灵说的诗才论涵义有四:一、诗人创作须具特殊才能。“性灵”的本义即是指人特有的灵智天性,亦称“灵性”。《随园诗话》特别推重有“灵性”,“灵性”比喻诗人思维之灵敏及捕捉形象之迅捷等才能。因此,作者论诗常有“笔性灵”与“笔性笨”之分。(见《补遗》卷二)作者对于诗人之才强调其天赋因素:“诗文之道,全关天分。聪颖之人,一指便悟。”(卷十四)此说未免绝对化,亦与其主张后天学习的观点不尽合。不过其强调“笔性灵”乃是针对翁方纲以考据为诗而发的:“经学渊深,而诗多涩闷,所谓学人之诗,读之令人不欢。”(卷四)并嘲讽有学问而无灵性者“当为考据之学,自成一家,何必借诗卖弄?”(卷五)二、诗人创作时产生灵感现象。首先,灵感来时,诗人处于艺术思维兴奋的高潮,易有佳什:“改诗难于作诗,何也?作诗兴会所至,容易成篇。”(卷二)其次,灵感持续时间甚短,不易把握,所谓“改诗,则兴会已过,大局已定,有一二字于心不安,千万力气,求易不得”(卷二)。再次,灵感的出现与外物相通。《续诗品》※所谓“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但《随园诗话》对此罕见论说。最后,灵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随园诗话》引《荀子》“人有失针者,寻之不得,忽而得之,非目加明也,眸而得之也”,并阐释道:“所谓‘眸’者,偶睨之也。唐人句云:‘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即‘眸而得之’之谓也”。(卷二)三、艺术表现须自然天成,因此推崇“天籁※最妙”(《补遗》卷五),而对生活素材与语言提炼加工须不露斧凿痕迹。四、诗歌形象须生动、灵活、感人。作者特别推重诗之“生气”、“生趣”(《补遗》卷三),这与杨万里“风趣专写性灵”(卷一引)正相通,目的是更好地抒发性灵。
《随园诗话》的精华在于“话”,但基础却在于“诗”,即所采录的旨在印证并鼓吹性灵说的大量诗作。《随园诗话》的记事虽不乏庸俗无聊之处,但可见乾隆文化状况的一个侧面,其中所记载的诗坛典故、诗歌本事、诗人轶事,不仅隽谐有趣,而且是可资参考的材料。
《随园诗话》最早版本为乾隆庚戍(1790)与壬子(1792)小仓山房刻本。今通行本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据乾隆本校点印行。1982年重印时又附录了满族人伍拉纳之子《批本随园诗话》批语最新版本为收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之校点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