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褐山房诗话


清代王昶※著。此诗话见于《湖海诗传》。嘉庆八年(1803),王昶选编《湖海诗传》,“共得六百余人,编四十六卷。以科第为次,起于康熙五十一(1712)年,迄于今日(嘉庆八年)。其间布衣韦带之士,亦以年齿约略附之,而门下士并见焉。”意在“以诗正史,有裨于知人论世”。而于搜采诗人诗作之余,又“间以遗闻轶事,缀为诗话”(《湖海诗传》自序),并以自己斋室“蒲褐山房”为名,称为《蒲褐山房诗话》,共三百零六则。

王昶是清代著名的学者与诗人,他少从沈德潜※学诗,即与王鸣盛等人有“吴中七子”之誉,其诗“兼宗杜、韩、苏、陆,不名一家”,“在京与朱笥河(筠)互主骚坛,有‘南王北朱’之目”(《晚晴簃诗汇》※)。其论诗主张,于《蒲褐山房诗话》中,亦可略见一斑。如《诗话》中惠栋条,引惠栋论诗之语:“谓诗之道有根柢,有兴会。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二者兼之,始足称一大家”,以为“亦谈艺者当所奉为质的者已”。又诸锦条,引陆奎勋论诗语:“言近旨远,根柢深而英华自茂”,以为皆论诗之“定论也”。这些意见,继承了叶燮※“作诗者,亦必先有诗之基”(《原诗》※)以及沈德潜“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说诗晬语》※)等进步主张,强调诗人的思想、品格、学识等因素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基于这种认识,《诗话》中论及诗人诗作时,十分注重人品、学识对于诗风的影响。如沈起元条,称其“生平清操自励,进退超然,与武林虚船通政相似,而诗学尤醇,归愚先生谓高者模杜陵,次者近白傅,信也”。如彭端淑条,称其“德器从容,涵养纯粹”,故其诗“大抵质实厚重,不为鞶帨之习者也”。又如符曾条,称其“雅洁潇洒,非东华软香尘土中人所能企也”,“其襟情如此,诗亦清绝”。此外,《诗话》中论及诗人品德性情之语,如“胸襟轩爽”、“气韵高秀”、“德器温醇”、“天怀夷旷”、“清远闲放”、“冲和恬雅”等等,比比皆是,盖作者以为诗之本质,“以吟咏发其性情”也,故对诗人的品格胸襟重视如此。

作为诗学名家,王昶在诗歌创作上的长处是能陶融百家,自成门户,故在《诗话》中,他强调诗歌应保持诗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如过春山条,称赞其诗虽宗唐人,而更可贵的是他的诗“澄鲜幽逸,妙悟天然,自出清襟,不由袭取”,并将过氏之诗推荐给沈德潜,采入《清诗别裁集》。又蒋心馀条,称其古诗“苍苍茫茫,不主故常”。上举数例,从各人诗歌风格来看,多有不同,但他们不蹈袭前人窠臼,力求言人所不能言,则是一致的,从中,我们也可约略看出王昶在诗歌审美方面的追求。

王昶出于沈德潜之门,其诗论颇受德潜影响,亦主格调一派。洪亮吉※谓王昶选《湖海诗传》:“一以声调格律为主。其病在于以己律人,而不能随人之所长以为去取,似尚不如《箧衍集》、《感旧集》之不拘于一格也。”(《北江诗话》※)通观《湖海诗传》,确实有此不足,但此语似嫌稍过,如《诗话》中论厉鹗※,亦赞其能“撷宋诗之精诣,而去其疏芜。时沈文悫公(德潜)方以汉魏盛唐倡于吴下,莫能相掩也”。又赵翼※条亦引袁枚※之语:“忽正忽奇,忽庄忽俳,稗史方言,皆可阑入”,以为“洵知言也”,则在对诗人评价时,还是保持了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此外,《诗话》博采幽隐,搜辑遗轶,保留了大量资料,对于考察清代诗派源流,研究诗人诗作,亦颇具参考价值。

《湖海诗传》有嘉庆癸亥刊本及万有文库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