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赵翼※著。十二卷。著于嘉庆七年(1822)。系论诗评诗的专著,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随笔式诗话不同。书前有作者“小引”。前十卷分论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元好问、高启、吴伟业、查慎行诗,后两卷一论“明妃”诗,一论七言律。其所论十大诗人既有唐、宋,亦有金、明,特别是还有清代诗人,这就迥异于崇唐、宗宋的门户之见,显示了作者的文学发展观与博采众长的器识。
此书评论诗人特别推崇诗人之“才气”,并以“才气”作为判定“诗之工拙”的首要条件。如不仅评李白“才气豪迈”(卷一),并独具慧眼地发现杜甫亦不缺少“天分”(卷二)。对韩愈虽有非议,但因其是“大才”(卷三)而被标举。于“才气”中赵翼尤其重“气”,如元好问“才不甚大”,但因“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发为慷慨悲歌”(卷八)而被推重。对清代诸名家标举查慎行,亦是因为其“出手即带慷慨沉雄之气”(卷十)。这种审美趣味与性灵派主将袁枚※不同。此书论诗与袁枚性灵说※相同者是又标举“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卷四),而评价“元、白较胜于韩、孟”,亦着眼于元、白诗“多触景生情”(卷四)。清诗人吴伟业诗“气不够”健举,但“情余于文”(卷九),故亦为作者所欣赏。
此书有感于清代诗坛尊唐、崇宋的模拟之风,乃倡导创新:“必创前古所未有,而后可以传世”。(卷四)所谓新首先指新意。其《论诗》云“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此书亦云“意未经人说过,则新”。为此欣赏高启“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并“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反之则批评明七子“优孟衣冠”(均见卷八),因无新可言。赵翼认为诗应该“词意兼工”(卷十),所以新意须新词表现,书中又遍举十大诗人之“创格”、“别调”、“创句”等,皆属于形式方面的创新。但排斥“徒以生僻争奇”、“意为词累”(卷十一)之弊,甚为辩证。而主创新反拟古目的是诗人“自成一家”(卷三)。此外,此书又阐发了创作应该“自然”的原则,所谓“不假雕饰,自然意味深长”(卷五)。批判“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卷一)的格调派,但“自然”不是浅率,诗亦应炼,只是“不见其炼之迹”(卷六),“研炼之极”(卷五)而归于“自然”。另外,书中对诗人身世作品背景多有考证,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十分可取。当然,此书亦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正统观点,如诬李白批判统治者的诗为“诽谤”,诋毁农民起义军为“贼”,又流露出“好名”的思想等。但总的看来,此著反映了乾、嘉时期重创造的美学思潮,对于同时袁枚性灵诗的纤佻之弊亦有所补救。
此著收入《瓯北全集》,有寿考堂本、湛贻堂本等。今有郭绍虞《清诗话续编》本。今通行本为霍松林、胡主佑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