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诗话


清代周春※著。《辽诗话》有两种版本,一是“一卷本”,被收入于后人丁福保所编的《清诗话》※中;另一版是手钞“两卷本”被列入《四库全书》(今存浙江文澜阁)。

辽代诗歌在辽文学中是有特殊地位的。至辽圣宗,更是以诗为主,圣宗以下的几代皇帝,均能赋诗属文,并常召侍臣赋诗吟咏。每逢盛举,便令群臣赋诗记盛。如《契丹国志》载圣宗,出题诏宰相以下赋诗,诗成进御,凡读之优者赐金带;《辽史》兴宗纪载:兴宗重熙五年十月幸南京,壬子御元和殿,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又道宗纪载:道宗“咸雍元年十月丁亥朔幸医巫闾山,己亥皇太后射获虎,大宴群臣,多令赋诗”。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倡导,提高了诗歌的地位。加之北方草原朔漠的辽阔,塞上风光的雄伟,使之更易于诉诸诗歌,故辽人非常喜爱唐诗,特别是白居易的作品,因为它通俗质朴,明白如话,且因事而作。《辽诗话》引《古今诗话》云:“辽人好乐天诗,闻辽主有诗云:‘乐天诗集是我师’”。辽圣宗“亲以契丹文字译白居易《讽谏集》,召诸臣读之”。辽人诗歌确实也受唐诗的影响。

北宋曾使辽的沈括,在他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曾提到:契丹书禁甚严,传入中国者,法皆死。缪荃荪的《辽文存序》中也说:契丹开国久于完颜,文教之彰,使命之美,亦与完颜仿佛,惟辽时书禁甚严,不准传邻邦,五京兵燹,“缣帛扫地”。这恐怕是辽代文化至今少传的主要原因。

周春的一卷本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9),有《昭代丛书》本、《清诗话》※本。后增订本为二卷,成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有《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翠琅玗馆丛书》本及《芋园丛书》本。他化了五年时间,把《辽诗话》一卷本逐渐增补为两卷,把原来的篇幅增加了一倍。

今将两种《辽诗话》作一大致的比较,一卷本共有七十条(九十七则):两卷本则增至一百三十条(二百十三则)。一卷本所载,全是辽代君王(如圣宗、兴宗、道宗等)、后妃(如萧后,天祚妃等)、大臣(如丞相李潮等),虽则均与诗事有关,但除此之外,不及平民。而两卷本则除上述范围之外,又有平民的诗,如敢与辽朝君主进行直言忠谏的伶人罗衣轻与不知名的燕山军士妻诗:“垂杨寄语山丹,你到江南艰难。你在那里讨个南婆;我在这里嫁个契丹!”由此可见手钞两卷本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在内容上有所更新。

但是,在周春以前与同时,有不少关于辽诗的纪录之书,周春的手抄两卷本中也并无引及,以书籍而论,如:宋苏辙的《奕城集》和《龙川别志》,金元好问的《中州集》,清林楚的《全辽备考》,厉鹗的《辽诗拾遗》,黄士恒的《辽代文学考》、《辽诗艺文志》等。如果全加采录,则定有《增订辽诗话》两卷本的一倍以上,大约因为当时书籍印数不多,所以作者未能目睹。

近人辑有《全辽诗话》,全书共有三部分:一、合一卷本与两卷本为一编,二、辑录宋人使辽诗,并加简注,三、辑录元、明、清三代的辽代遗址、遗风,以资史料。由岳麓书社1992年出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