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李调元※撰。此书有两种。一种为二卷,评《诗经》至明历代诗人;一种为十六卷、补遗四卷。评清初至同时人诗。后一种有自序,称前作以话古人,此以话今人;唐、宋、元、明分列坛坫,而最大昔为李、杜、韩、苏,大则大矣,而谈诗不博及时彦,非话也。此种书中涉及同时诗人颇多,上自名公巨卿、高人宿士,下逮舆台负贩、道释闺媛,皆有品评,然涉及诗学理论者不多,不如前一种深入。二卷本《雨村诗话》,卷上开始八条论诗与乐之关系,后评《毛诗》至汉、魏、六朝之诗;卷下评唐、五代、宋、元、明历代诗。
雨村评古人诗,多能结合作者当日时事,指明其寓意所在。评乐府诗《临高台》,指出此为“军中铙歌题也,作者胸中民胞物与,慨然有皋、蘷、稷、契之思,故借题以展其宿抱”;评《东光》,指出其“因汉武事西南夷,动众劳民,文、景之富,一朝顿匮,故托古人讽谏意而作也”。认为古人之诗,皆是针对时政,有所感而发;因此要正确理解诗意,也必须结合时事才行。评杜甫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浪生?”认为“注者云,此刺明皇幸贵妃以致乱也。因有七夕牵牛事,故不嫌穿凿,所谓旨隐而词微”,也是结合唐明皇之朝政大局,而揭示诗人之寓意。但雨村又反对附会史事、穿凿解诗的做法。对于《古诗十九首》之内容,历来评论家解说纷纷,雨村认为:“《古诗十九首》解者无虑千百家,其实友朋思念之词,无庸穿凿也”,认为这些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情义,这就是其感染读者、流传千古的原因所在。认为评注杜甫诗者,“全以唐史附会分笺”的做法“甚属可笑”,于诗人咏物写景之句,亦比附朝廷之事,“句句附会实事,殊失诗人温厚之旨”,本欲抬高杜甫,结果反而歪曲、贬低了杜甫,“窃恐老杜不若是也”。
雨村于诗之章法结构,多有细致分析。认为文章之起承转合,当如造化生物,四序虽定而万物之生成不然,有一定之时,无一定之物,不能死板硬套。他说:“论诗拘于首联、颔联、腹联、尾联,直是本领不济,所谓跳不出古人圈套。”又举李白诗句,如“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等起句,都是随手拈来,惟此方见李白之才气横溢。雨村认为:“文章妙处,俱在虚空,或奇峰插天,或千流万壑,或喧湍激濑,或烟波浩渺,只须握定线索,十方八面,自会凭空结撰,并不费力也。”故其论诗人最推崇李白:“余以为学诗者,必从太白入手,方能长人才识,发人心思”。一般人都提倡以杜甫律诗为师,有规矩可循,而于李白则云仙才不能学,雨村认为这是“自画之甚”,是没有气魄的表现。
雨村论诗,屡屡言及诗题。认为:“凡诗有题者,有无题者。有题是诗之正面,无题是诗之反面。”并举乐府《陇西行》为例,详加分析。杜甫诗中反映社会现实的篇章最多,雨村认为:“不但诗宗杜,诗题亦应宗杜”。雨村还从具体作法上论述诗与题目之间的关系,他说:“乐府制题,提笔为要,篇中安顿章句,各有其故,或在题前,或在题后,或题不足而诗补之,或诗不足而题补之。”这样就把题目看成是诗的有机组成部分,题与诗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作者在命题之时就不可草草下笔,也要精心结撰乃可。《雨村诗话》涉及的诗学理论是多方面的,有许多好的见解,对历代诗人的评述,亦多中肯之语。
此书收入《函海》中,《丛书集成初编》又据以编入。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郭绍虞编《清诗话续编》有此书校点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