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静居诗话


清代方薰※撰。不分卷,存十九则,附录五则,共二十四则。道光二十六年(1846)管庭芬有跋语云:“(方薰)暮年尝纂《山静居诗话》,《嘉兴府志》作二卷,因罕抄传,未能披读。今年秋闱试武林,于积书堂陶氏购得手稿一册,凡二十二条,仅一卷;后别附杨氏璀文等五家诗三十余首,盖待入诗话,尚未删润者,故《志》作二卷云。”咸丰十年(1860)管氏又有跋云:“余所得《诗话》一册,生沐已刊入《别下斋丛书》。惜为庸妄人删去一则,并附录亦不刊。”今《清诗话》※本所录与管氏所言数目不合。

诗话多记清初及同时人诗,间及轶事,可补稗乘之阙。如第一则记隐于市廛的周筼,“读书卖米”中“豪迈自若”,又录其《梅花诗》绝句四首,皆有清致,可供研究清诗者取资。又如记朱彝尊※有关诗话,录有关杨花的诗句,言咏史诗“其讽刺劝意在言外,读者自得之耳”,皆关于清代诗坛轶事,具有相当的资料价值。作者的诗学观点虽没有超出前人范围,但语意精简,也有可取之处。如论诗之情性:“诗发乎情,故能感人之情,欢娱疾苦之词,皆情之所不可假者;非若嘲风弄月,可以妆点而成也。”又如他论诗不一味尊唐,也不完全模宋,主张诗歌艺术的多样性:“余尝谓诗盛于唐,至宋、元以来,格法始备。论者概以温柔敦厚、语意含蓄为法则,不悟《三百篇》亦唯《二南》有之,余皆非一格矣。”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而古人未尝不读书、不穷理。”方薰则云:“作诗虽曰学力,然天资妙者,所见不大,亦别有风致,非笨伯语,使人可厌。”其议论渊源所自,灼然可见。又如:“诗贵有不尽意,然亦须达意※。”此论综合严羽与苏轼之说,更可见其因袭前人之处。方薰对于意义清新的诗很赞赏,他曾引用他人之论云:“诗固病在窠臼,然须知推陈出新,不至流入下劣,此慈溪丈凤古之论也。”所谓“诗不落格,意自清新”,反映了作者的诗歌追求。论诗而外,诗话中还有一则论词者:“余不解移宫换徵,大都填词之随境缘情,关脉转折,较作诗尤宜熨贴自然,调无长短,如珠贯一串,造句须有追魂摄魄之妙为工。”方薰注意到了诗与词的异同,可为词学研究者取资。附录五则记杨璀文、姚夏、徐林葵、闵荣、陈襄五人的作品,多有可取之处。《山静居诗话》的资料价值大于它的认识价值。研究清代诗史者不可不读。

《山静居诗话》有道光间《别下斋丛书》本(另有商务印书馆、竹简斋景道光本)、《花近楼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与《清诗话》※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 1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