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竹庐谈诗问答


清代徐熊飞※有关诗歌理论的答问录。共二十一条,系由陆坊提问、徐熊飞回答。问答均十分洗炼,徐熊飞所答,少者只有一二十字,多的也仅数百字,简明扼要。徐熊飞十分重视诗歌抒写性情的作用,在《问答》中,他强调“性情与境遇相辅而成,达之使工”,主张诗歌要“自然而出,无关造作……化境多从无心得之”;而“刻意求文,易近华缛”。提倡诗歌要自然发抒内心的真实感情,反对造作和过分修饰,与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主张基本相似。他又称:“兴趣所到,无迹可求。”这里的“兴趣”,指诗人创作构思时的兴会、情致,说明徐熊飞是很尊重诗人创作的灵感作用的。在关于诗歌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上,徐熊飞的认识也是正确的,他主张学古人诗“初欲其合,继欲其离”,也就是说,要入于古人而出于古人,从摹仿入手,而最终不为所囿,变化古人,自成风格。这种诗歌观,与前代许多有识见的诗人、诗论家的观点完全一致。近、古体诗歌都有一定的格律规则,但这种形式上的限制,不应当影响诗歌内容的表达。徐熊飞特别指出:“特不可为绳墨所缚,反之夭阏性情耳。”也就是说,形式只能为内容服务,决不能反过来影响诗歌内容的表达。“情不能自达,必才以运之。才不可驰骤,必法以范之。法不可固执,必神以诣之。”这段话很能说明他是如何看待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的。

徐熊飞是推崇唐人之诗的,在《问答》中,他给于李、杜以及高、岑、韩、白、王、孟、韦、柳等以高度的评价。但他也不是盲目崇拜唐诗,而是客观地指出唐诗的不足之处,以及宋、元、明诗歌及一些宋、元、明诗人的长处。《问答》列举了李白不善七律、韩愈不善绝句以及“郊寒岛瘦,元轻白俗”的缺陷,但又指出:一个诗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各体俱精。而自知其短,有意扬长避短,这种态度是可取的。另一方面,《问答》对宋以后的诗人如苏轼、杨维桢、元好问、李梦阳等诸家均加以肯定,指出其长处。这种较为公允的态度,与前代许多人的一味宗唐或者一意崇宋,是完全不一样的。《问答》反对带着个人的成见评判别人的诗歌,特意指出,宋代杨亿不喜欢杜诗,清代毛奇龄※不喜欢苏轼诗、袁枚※不喜欢王士禛※诗,“皆有心树帜,为私意所锢蔽”,并不是公论。尽管《问答》中对各家诗人的具体评论不一定十分恰当,但这种不带门户之见的评论方式、态度,是可取的。

历代评论界都有因人废言、因人废事的现象。《问答》则认为:小人之诗“非无可传者”,“贤者不必皆工,工者不必皆贤”。如严嵩等人,人品卑劣,但诗歌仍有其可取之处,表现了较为公允的态度,这也是《问答》所体现出来的一个特点。

《修竹庐谈诗问答》原有嘉庆刊本,今有《诗问四种》校点本,齐鲁书社1985年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