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艺谈录(一名《清代诗人艺谈录》)

艺谈录(一名《清代诗人艺谈录》)


近代张维屏※著。二卷。此系诗人评传类诗话,偏重于从诗人角度谈论诗歌艺术。全书共收录清代顺治至道光间诗坛名家五百五十一人,每人系以小传,酌加评点。其中卷一为海内诗人部分,计三百一十人,卷二为粤东诗人部分,计二百四十一人。

此书在体例上于每一诗人姓名下,先列其里籍仕履,然后全部采用征引他人著述(包括他本人的其他著述如《松心文钞》、《松轩随笔》、《听松庐诗话※》等)的方式,对该诗人进行介绍品评,颇类似诗歌创作中的集句。所征引的材料较为广泛,有方志、文集、诗话、笔记等多种。介绍品评之后,择取传主的佳作例句,以摘句形式,附于其后。偶尔亦在摘句之后,再加评点,以续未尽之意。

作为“粤东三子”之一的张维屏,在诗文创作理论方面,继承了清代中期以来进步文人的诗文主张,提倡要抒写人的真情实感,要得自然之趣,反对复古主义的模拟之习,反对雕琢和无病呻吟,这些主张在《艺谈录》中,往往通过对诗人的品评反映出来。如吴玉纶条,批评“近人咏梅花,多著色相”,赞叹吴玉纶诗句“梅花清极本无诗”,“七字为梅花扫多少荆棘”。张问陶条,谓“船山绝句余最爱一首,其诗云:‘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梅曾亮条,则针对梅氏以桐城嫡传自居的态度,指出:“古文如大道,我果有真性情、真学问,自有真气流行,滂沛于我之文,何必依傍前人门户,以为声气耶!”讥梅氏“为弟子者乃欲借师门以自重,亦所见不广矣”。在程恩泽条中,对韩愈的“气盛”之说大为推崇。以为“故凡为古文、骈体以及诗、词、歌、赋,皆以气行之。气之所至,三箧五车供其驱遣,千辟万灌助其光铓,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而在冯询条中,通过对冯询诗风的品评,认为其诗虽风格多变,“时而皋鹤长鸣,时而春莺自啭,时而风雄虎啸,时而月冷猿啼”,其成功之处则在于能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唯能自达其情,遂觉适如人意”。

《艺谈录》虽多为征引之语,但这种征引,与辑录前人评论的集评类著作,有本质的区别。在《艺谈录》中,作者是以一种新的形式,借他人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诗文主张。所征引的材料,均是作者从大量他人著述中加以筛选挑出的能够反映作者自己主张的部分。如吴殳条,引赵执信※《谈龙录》※:“修龄云:‘诗之中须有人在’。余以为名言。”徐大椿条,引其讥刺八股文之语:“蔗渣儿嚼又嚼,有何滋味?”都似乎是作者自己在抒发论诗感想。在对有些诗人介绍品评时,所征引材料未尽作者之意,则从自己的《听松庐诗话》等著作中择取数语附后,使品评更为透彻。如郭条,引阮元语:“频伽诗自抒其情与事,而灵气入骨,奇香悦魂”后,又附上自己的一段评语:“频伽以‘灵芬’名集,其心灵,其笔灵,真得乾坤清气者。”邵长蘅条,引邵氏论诗之语“诗,艺也。然要其至,则天人并焉。有人而无天,终身为之,未必其至也。有天而无人,率然至之,未必其皆至也”之后,又附上评语:“论诗数语极精确。”作者在借他人之口,表自己之意的过程中,征引之丰富,驾驭之娴熟,则反映出作者渊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工力。

《艺谈录》虽为诗话,但书中所载,并不拘于诗歌一隅,举凡清代文人之交往、遗闻轶事、朝廷掌故、社会弊端、诗画鉴赏、处世之道,在《艺谈录》中均有所涉及。在介绍品评诗人时,往往只择其一生中最能反映该人特点之事,点到即止,并不人人都论及在诗歌方面的成就。如阿桂、岳钟琪,记其军功;李湖、陆陇其,记其吏治;张照、刘墉、梁同书,记其书法;马曰琯兄弟,记其好客;龚鼎孳,记其爱才;徐大椿,记其医术;向日贞,记其早慧之轶闻;何在田,则仅记其一则治伤药方。由于该书所征引的材料比较丰富,不少地方可补史传之不足。故作者在卷一及卷二的小序中均称:“兹编虽以少为贵,然熙朝之盛事,艺苑之博闻,山川景物之瑰奇,人情物理之繁变,皆可于此见之。观者勿徒以诗话观之。”

《艺谈录》,原属于张维屏《松心十录》之一,为庚集,有道光庚子刊本。另有单行本,见于《张南山全集》。1986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将此书加以标点整理后收入,可资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