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窗琐话


近代于源※著。八卷,计二百三十七条,大多记载著者同代的诗人诗作,“取材淹雅,持论名贵,其于遗闻轶事及憔悴专一之士尤多所阐表。”(陈官《序》)据书开卷所称,道光十五年,梅里沈爱莲赠桐乡友人诗一联,深得著者“叹赏”,以为“妙手偶得”,便应沈氏之请,于“夜窗灯火”之下“笔记数则”,开始撰写这部名为“灯窗琐话”的诗话著作。此著为随笔性诗话,所录诗歌故实,以当时浙江人事为主,稍涉前代,并在闲谈中发表诗歌见解。

就入书的诗人而言,相当数量为浙产,不少还是嘉禾籍人,或与著者有诗书往来之谊者,或诗艺出众、能扬抑本乡风雅者。其中有清代名家朱彝尊※、厉鹗※、钱载、王昙、宋大樽等,更多的却是地位低微、声响不著的文人学士、布衣隐逸,以至有人“致书相勖,谓不宜徇情,忍简毋滥”,于氏因而还“割爱不少”。(见本书)此著旨在广搜“憔翠枯槁之士”的诗作,使其诗名不被湮没,这在客观上起到了保存乡邦文献的作用,也为后人研究地方性文学提供了信实的资料。书中言及的唐宋诗家,一般不作深入评论,而仅以参照说明时人的诗学渊源及著者的诗歌倾向。此著对于各派各家,大体能公正立言,不因个人偏嗜而随意取舍。“淡逸”、“豪健”、“超妙”、“真率”、“好作险语”、“巧偷豪夺”等等,即风格面貌各异,也都予收录,以备一格。此著随手笔录下的时贤之作,内容不外感慨时事、追怀友朋、模山范水、题画咏物等传统诗歌的习见题材,大量诗作寄寓着作者不为世用的抑郁之心以及对浙中山水风物的流连之情,特别是一些地方竹枝词和歌咏名胜古迹的篇章,反映出生动多趣的乡情民俗。同时,此著也收入了一些明末清初和鸦片战争时期宣扬民族气节、号召抗敌守土的诗歌,透露出著者消闲之余不忘家国的内心世界。

《灯窗琐话》常常以精当的评点语来发表诗论。此著从推崇乡贤的观念出发,肯定朱彝尊、厉鹗、钱载等人的诗歌成就,而对学人之诗、摹拟之风也表示了不满,称:“自樊榭(厉鹗)征君开浙派后,谈艺之士,几欲祖宋祧唐,盖世之描头画角,摹肖杜韩,不若自写性灵足名一家也。”著者提倡的是学古前提下的创新,其论有云:“专学唐人,又能自出机杼,不为格律所缚,最为有识。”诗歌既须“雅有法度”又当“从性情中流出”,方为佳品。但对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说颇有微词,赞赏了“亲炙随园,不染其派”的诗人。著者本人倾心于“清和淡远,不杂一尘”的诗风,不过也注意到了诗歌应发挥社会功用,他主张诗歌要“有为而作”,而元结《春陵行》、《贼退示官吏》诸作,就好在“感事摅情,深烛民隐”。一些评点语短小简洁,却隽永含蓄,饶有韵味,如“青莲面目,长吉心肝”,“远摹剑南,迩绍瓯北”等语,就是明证。

此著选收各派诗人的诗作,风俗品位各有雅俗、奇正,称得上兼收并蓄,特别对“浙派”诗的源流影响叙述详明。论人不分显晦,评诗不界唐宋,繁多的条目中,时见诗学理论上的吉光片羽。但整部诗话缺乏统领全书的总纲,显得凌乱而无章法,有些论点难以自圆其说。

《灯窗琐话》有道光二十七年(1847)单刻本、道光中刊《一粟庐合集》本。据《丛书综录》、《贩书偶记》等,此书为十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