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义


南朝梁代钟嵘※对“兴”、“比”、“赋”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式的概括。汉儒曾将“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六义”,并集中从教化、美剌的角度予以诠释。钟嵘突破了汉儒的樊篱,在《诗品》※的序言中讲:“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对“三义”的论述,以对诗歌创作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基础,富于创见。首先,钟嵘把原先“赋”、“比”、“兴”的次序,颠倒为“兴”、“比”、“赋”,体现了对“兴”的高度重视。其次,钟嵘解释“三义”,均着眼于诗歌的艺术表现,并分别注入了新义。他讲“兴”,突出了意在言外的特殊效果,从中可以看到魏晋玄学“言意之辨”的启示。他讲“比”、“赋”,则强调以刻画物象来表情达意,敏锐地总结了诗歌借景抒情的现实创作经验。再次,钟嵘认识到“三义”各有局限,因此提出要“酌而用之”,也就是要依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使其相互补充。最后,钟嵘将“三义”的综合运用,视为是诗“味”生成的基本条件,是强化诗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见解主张,在文艺思想史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