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事


南朝梁代钟嵘※用以概括诗歌创作中应用经典故实倾向的概念。钟嵘在《诗品》的序言中谈到:“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钟嵘反对“用事”,是与他对诗歌“吟咏情性”本质特征的认识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诗歌既然以抒情为本,就应取“直寻”※的方式,抓住感发情怀的自然景物,直书所见,融情于景;假如一味“用事”,只会窒息真情,使诗歌丧失自身的特性,混同于“经国文符”、“撰德驳奏”一类的应用文章。同时,钟嵘反对“用事”,也是与他崇尚“自然”的审美观相一致的。他强调,诗歌创作只有出于“自然”,方能得其“真美”;而堆砌典故,实际是在卖弄学问,必然有伤“自然英旨”※。钟嵘对“用事”流俗的激烈抨击,在当时有着现实针对性。一如他所指出的:“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抄。近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寝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这种竞相“用事”致使诗歌“殆同书抄”的风气,显然,对诗歌的健康发展有害无益。诚然,钟嵘一概否定诗歌“用事”,似乎过于绝对,但其出发点却是正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