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代钟嵘※为说明诗歌摹写外在景物具体准确而使用的概念。亦作“巧似”。钟嵘在《诗品》※中评论张协诗:“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评论谢灵运诗: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评论颜延之诗:“其源出于陆机。尚巧似。”评论鲍照诗:“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然贵尚巧似。”钟嵘写作《诗品》,正在写景状物的山水诗兴起之后。他敏锐地把握住了诗歌创作中“窥情风景”,“钻貌草木”,注重“巧言切状”,使人“瞻言而见貌”的特点和动向,并以“形似”、“巧似”来加以概括。应该承认,当时诗歌从偏于直写情怀,发展到能运用语言准确生动而又具体细致地刻画外在景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代表了诗歌艺术表现力的一个进步。因此,钟嵘言“形似”、“巧似”并无贬意。中国文艺思想中重“神”轻“形”的倾向,源于先秦道家。经过魏晋玄学的倡导,它最早渗透到了绘画领域。东晋画家顾恺之已得风气之先,论画从要求“存形”,开始转向了强调“传神”。这以后,“形似”便一直在绘画理论中受到贬斥。然而,诗歌领域的情况却有所不同。自南朝至唐代中期,“形似”作为对诗歌写景状物的概括。曾一度受到重视。直到晚唐司空图提出“离形得似”※之说,重“神”轻“形”的见解才逐渐在诗歌理论中占据了上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