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署名王昌龄※著《诗格》※中对诗歌创作艺术构思三种不同状况的概括。《诗格》讲:“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二曰感思。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三曰取思。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这段文字未见日僧遍照金刚所辑《文镜秘府论》征引,但其中的表述的观点却与《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的有关段落十分接近。《诗格》十分重视诗歌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具体归纳出了诗人三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所谓“生思”,大体指诗人在殚思极虑而毫无进展的情况下,松驰心神,却偶然获得灵感。《文镜秘府论》引王昌龄语云:“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其意思正可与“生思”相印证。所谓“感思”,指诗人受到前人作品启迪而生发出新的思绪。所谓“取思”,指诗人有意识地求取自然物象,并将其融化于心,在此基础上实现神物交融,心境合一,从而领悟到深邃的诗歌境界。《文镜秘府论》引王昌龄语云:“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又云:“目睹其物,即入于心;心通其物,物通即言。言其状,须似其景。语须天海之内,皆入纳于方寸。”这些议论,均含“取思”之意。“诗有三格”的提出,体现了对诗歌创作思维活动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心偶照境,率然而生”和“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等见解,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意境”※创造的心理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