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皎然※用以说明诗歌意境确立与缔构的重要概念。“境”本为佛学概念。至中唐时,已逐渐形成了以“境”言诗的风气。皎然《诗式》※称:“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又称:“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皎然在探讨诗歌创作艺术规律的过程中,明确地将“取境”视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他所谓的“取境”,大体上指的就是诗歌意境的生成。首先,皎然阐发了对“取境”过程的理解。他认为,“取境”必须从“至难至险”起始,经过艰苦的艺术构思,而最终达到“有似等闲不思而得”的化境。其次,皎然突出地强调了“取境”的特殊意义。他认为,“取境”决定着一首诗歌作品的整体艺术品格和艺术风貌。“境”取得“高”,全诗品貌也就随之而“高”;“境”取得“逸”,全诗品貌也就随之而“逸”。皎然关于“取境”的论述,虽然还不够深入,但无疑丰富了臻于成熟的诗歌意境※学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