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皎然※对诗歌作品深层丰富意蕴的概括。皎然《诗式》卷一云:“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所谓“文外之旨”,即指诗歌作品在表层言辞文字直接意思之外间接传达出的多层次的深邃情感内涵。皎然认为,具有“文外之旨”是优秀诗歌作品一个重要标志。由此出发,他称赞王粲《七哀》中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是“察思则已极,览辞则不伤”;也就是说,诗句言辞表面并无伤感之意,可言辞之外却透露了极浓极深的忧思。他评论谢灵运诗句“池塘生春草”为“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为“旨冥句中”,其着眼点也与对“文外之旨”的强调正相一致。倡导“文外之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诗歌作品的涵义多层次性的艺术特征,代表了拓展诗歌作品容量和丰富诗歌作品表现力的要求。从皎然对“文外之旨”的重视当中,可以看到哲学上“言意之辨”的影响。无论先秦道家,还是魏晋玄学名士,都表现出了重“意”轻“言”的明显倾向,都主张“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皎然讲诗歌作品的“文外之旨”更直接地继承了刘勰关于“隐秀”※的思想。《文心雕龙·隐秀》反复解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情在词外曰隐。”显然,皎然受了《文心雕龙》的启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