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在言外


唐代皎然※对诗歌作品情感内涵深邃委婉特点的概括。皎然《诗式》※卷二云:“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又云:“情者,如康乐公‘池塘生春草’是也。抑由情在言外,故其辞似淡而无味。常手览之,何异文侯听古乐哉。”所谓“情在言外”,指诗歌作品的情感内涵不等于言辞字面的意思,不是由言辞所直接抒发,而是通过形象、蕴藉、委婉、含蓄的艺术方式所间接透露出来的。如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字面只在写景,并未直接言情,但情寄于景,景中含情,所以情在言外”。《诗式》称王粲《七哀》中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是“察思则已极,览辞则不伤”,其着眼点也在“情在言外”。皎然强调“情在言外”,一方面揭示了诗歌作品意蕴的多层次性,另一方面则肯定了诗歌创作形象含蓄的艺术表现方式。同时,皎然也注意到了诗歌作品“情在言外”与其特殊审美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情在言外”,自然无浅白直露之弊;因此,表面上似乎“淡而无味”,实际上却能令人“味之无厌”。皎然关于“情在言外”的见解,是由刘勰的“隐秀”※说发展而来的。刘勰受到哲学上“言意之辨”的影响和诗歌创作实践的启发,在《文心雕龙·隐秀》中反复讲:“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以复意为工。”“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由此可见,刘勰所特别重视的“隐”,就是要求“情在言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