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奇于象外


唐代皎然※对诗歌创作艺术思维的特殊要求。语出皎然《诗议》※。所谓“采奇于象外”,是要求诗人在诗歌创作艺术思维的过程中,既要能准确把握自然物象的具体形态,又要能超越其外观而开掘其精微的内在神理意蕴,超越其个别存在而发现普遍的规律,在一个较深的层次上实现心与物、情与景的交融。“象外”之论,源于魏晋玄学及佛学。最先受其影响的是绘画领域,如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就已经讲过:“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到唐代,其影响也逐渐渗透到了诗歌理论当中。继皎然之后,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称:“诗者,其文章之蕴邪?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司空图※则高标“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倡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诗品·雄浑》)。这些见解都促进了诗歌意境※学说的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