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司空图※对诗歌作品意境创造的基本要求之。语出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由道家学说衍化而来的。老子讲:“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于·四十一章》)庄子讲:“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这些见解本是在阐发自然至道对具体物象的超越性和统摄性。司空图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来论述诗歌创作,一方面是要诗人领悟“象外”、“环中”的自然至道;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诗歌作品应超越所描摹刻画的景物意象,在“实”的景物意象之外,创造出“虚”的广阔深邃的艺术意境。自中唐以来,诗歌理论中已常见“象外”之谈。皎然《诗议》※称:“采奇于象外。”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称:“境生于象外。”司空图倡导“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体现了对前人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此外,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曾经讲过:“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这与《诗品》关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说法,可以相互印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