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四得


诗有四得,是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在《续金针诗格》※中提出的诗歌主张,表明了梅尧臣对诗歌创作四种不同的美学要求。这四种美学要求,与前面提出的“诗有三本”,要求声律谐和、物象鲜明、意圆髓满有部分重叠。“诗有三本”是梅尧臣对诗歌美学的总体要求,“本”即为“根本”此谓“诗有四得”,则是从创作的遣字造句出发,是既有整体,又含局部的美学要求。《续金针诗格》“诗有四得”条说:“句欲得健一,诗曰:‘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蛰龙’,喻隐君子未动之时也:‘老鹤’,喻耆旧君子有远意思也。字欲得清二,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言峻刑之世,有君子孤贞守节也。意欲得圆三,诗曰:‘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上句言佞人在位,小人不见容也;下句言君子行正道,虽直言得罪而轻也。格欲得高四,诗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物象显明,格所以高也。”梅尧臣对“四得”的解释,都从讽谏、王化、规劝的作用出发,透露出儒家诗教陈腐的气味,但他的“四得”,即句得健,字得清,意得圆,格得高,却是他自己一生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并非欺人之谈。合句健、字清、意圆、格高四美,就会达到诗歌创作的某种境界。

围绕“诗有三本”、“诗有四得”,梅尧臣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美学范畴术语,如要达到“四得”,就必须有”四炼”。《续金针诗格》“诗有四炼”条说:“炼句一,诗曰:‘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株青。’炼字二,诗曰:‘此中涵帝泽,到底接天光。’本作‘此波’,改为‘此中’,是炼字也。炼意三,诗曰:“唤人看腰袅,欲嫁惜娉婷。”“腰袅”,骏马也;“娉婷”,佳人也。待有识之人而唤,择有行之人而嫁,不可唤无识之人看马,召无行之人配贞女,贤人亦然。”这里“四炼”只说了“三炼”。如果对照“四得”,则缺了“炼格”。例子、解释虽还是明君贤臣、王化之本老一套,但针对“四欲得”,必欲“四炼”却是非常及时,必不可少的。句健要炼,字清要炼,意圆、格高同样要炼,要反复推敲。为说清这一点,梅尧臣还从反面立论,提出“诗有五忌”说:“一曰格懦则诗不老,二曰字俗则诗不清,三曰才浮则诗不雅,四曰理短则诗不深,五曰意杂则诗不绝。”尽管多了“才浮”、“理短”两条,前面没有提到,但还是涵盖了“诗有四炼”的基本内容,并从反面告诉我们,如果不炼,或炼得不够,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诗要炼字、炼句、炼意、炼格,使之达到字清、句健、意圆、格高的境地,从而避免不老、不清、不雅、不深、不绝的陷阱,是梅尧臣的诗学理想,也是他一生创作经验的总结,梅尧臣本人的创作,无不证实这一理论。只要读一读梅尧臣的诗,如前所指出的“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东溪》)、“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小村》)、“庐山将欲雪,瀑布结成冰”(《览显忠上人诗》)、“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等,实皆字清句健、意圆、格高之作。此字、句、意、格,又无一不是锻炼而成。此为梅尧臣诗歌特点,又是部分宋诗的特点,读一家诗论,如果再结合读他的作品,我们就能具有法眼,透过一层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