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是宋人沈括提出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辩证法,表明了动态美和静态美以及动静相生之间的艺术法则。沈括《梦溪笔谈》说:“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藉诗。原对‘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之者。”沈括这里的本意是赞美王安石集诗之妙,竟然将“无人能对”的名句“风定花犹落”对“鸟鸣山更幽”,甚至其工巧程度和美学内涵超过了原诗。“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是否超过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也许是个见仁见智,有不同看法的问题,但沈括这里所提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诗美原则,却带有普遍性的意义。

本来,动态美与静态美是两个互相矛盾,互相对立的美学范畴,一方的存在,要以另一方的消亡为前提,即动态美存在时,必然排斥静态美;静态美存在时,必然排斥动态美,双方不能共存。但是,自然造化向美学原则挑战,捕捉到大自然最微妙瞬间的诗歌创作也把这一美学原则推向更高层次。风定花犹落——这简直是大自然的自言自语。无风的画面是平静的,但是,“风定”表明刚才还有风,现在的“静”,不过是刚才“动”的间歇和暂短的休止符号,尽管现在的画面因“风定”而呈现“静”,但是,刚才还存在的风却把“动”留给了花朵,使“静”的花朵孕育起“动”的因素,留在纸外的意思告诉读者:暮春飘零的落花只要风动便会坠落,从而给静态美的画面带来蕴育在画面内部的动态美。“鸟鸣山更幽”同样动中含静,动静相生的典型例子。这种动静相生艺术法则无疑是有吸引力的,因此,宋诗话中不乏祖述而津津乐道的人。惠洪《冷斋夜话》“诗置动静意”条说:“荆公曰:‘前辈诗云“风静(定)花犹落”,静中见动意。“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意。’山谷曰:‘此老论诗,不失解经旨趣,亦何怪耶。’唐诗有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暮年’者,置早意于残晚中。有曰:‘惊蝉移别柳,斗雀堕闲庭’者,置静意于喧动中。东坡作《眉子研诗》,其略曰:‘君不见长安画手开十眉,横云却月争新奇,游人指点小颦处,中有渔阳胡马嘶。’用此微意也。”沈括《梦溪笔谈》论王荆公集诗,概括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艺术辩证法。惠洪记载此为王荆公自语,不知何据?但惠洪由此生发,不但补充了黄庭坚的评论,自己又从唐诗中寻找相似的例子,并推衍出“早”与“残晚”之间包蕴关系。即不能说是发展,也可聊备一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