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外枯中膏,淡而实美

外枯中膏,淡而实美


外枯中膏,淡而实美,是苏轼在后人所辑《东坡诗话》※里的诗美观点,这一观点旨在“枯”中发现“膏”,“淡”中发现“美”,并把这两种不同的美的类型统一起来。《东坡诗话》“评韩柳诗”条说:“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情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同样的美学思想,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论陶渊明诗时也说过一回:“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枯淡”与“中膏”,“质”与“绮”,“癯”与“腴”,是一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美学概念和美学范畴。但人们往往只看到它们对立排斥的一面,而看不到联系和依存的一面。苏轼却从陶诗和柳诗中发现了这两种美的融合,一种外表质,内在绮,四边淡,中心膏的统一。并把这种美学的融合统一视为最高的诗学理想。就韦应物与柳宗元比较,韦不如柳;就柳宗元与陶渊明比较,则柳不如陶,因为陶渊明是这两种美学风格的代表,与陶渊明相比,苏轼甚至认为李白、杜甫都不具备这种统一,比不上陶渊明。就苏轼的识力、才情,诗、词、文、书法都代表北宋最高成就的一代文学大师,在他晚年识见最为精湛的时候说这样的话,与其我们指责他说这番话的轻率,不如退而深思,他的文学观念,美学思想,何以会说这样的话,以及,这番话真正的妙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