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提出的诗学主张和创作方法论,被时人辑入《黄山谷诗话》※中。这一主张和创作方法论的核心是:把前人的文章或诗歌重加点化,夺其胎而换其骨,化腐朽为神奇,点铁成金,自成新句。黄庭坚具体阐述“夺胎换骨”说:“诗意无穷,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少陵、渊明不得工也。然其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规模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仕学规范引)”黄庭坚认识到“诗意”与“人才”有限与无穷的矛盾,在当时争新出奇的创作风气中,提倡以人为胜天成,以“法”或某种创作诀窍来解决克服这一矛盾,这就是“不易其意而造其语”的“换骨法”和“规模其意而形容之”的“夺胎法”。本来,任何诗人的创作,都会在意境、气势、句法甚至字面上受前辈诗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常常是潜在的,无意识的。黄庭坚把这种潜在、无意识的影响上升为一种可以学习和模仿的诗法,使学习、改换、加工古人古诗的过程有了可操作性。这无疑会受到部分诗人的欢迎和赞扬。所谓换骨法,实即利用前人诗句中的意趣,通过韵律的改换,或另铸新词,赋于原作中没有的气骨,使之如李光弼将郭子仪兵,旧士卒也,旧营垒也,但旗号一换,精采一变,焕然一新。所谓“夺胎法”,也是不离其原意,或由原意出发,作新的阐发和转换,夺其胎而另铸新人。例如:汉代李延年有著名的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后世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在祖述或化用,如杜甫“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等,但都以“倾城”、“倾国”形容女色和鲜花。黄庭坚即夺其胎而换其骨,《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诗云:“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顿觉新鲜,意思也得到深化。又如王褒《僮约》把髯奴的胡子比成“离离若绿坡之竹”,黄庭坚《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即在取其原意的基础上拓展其意象,规模其意而形容之,除把王炳之的胡子比成《绿坡竹》以外,再把他的嘴比成山谷,就成;“王候须若绿坡竹,哦诗清风起空谷。”人皆感叹其妙,实皆“夺胎换骨”之作。除“夺胎换骨”以外,黄庭坚还提倡“点铁成金”。点铁成金的说法虽不同,意思也一样,即经过一番夺胎换骨的功夫,把古人作品的某些“铁”点化成“金”,化腐朽为神奇。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说:“古之能为父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不要以为黄庭坚只知道在故纸堆里讨生活,不懂诗歌创新创意的重要,其实,他多次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后人”,他被一贬再贬,最终死在贬所和在《神宗实录》、《承天院塔记》里做手脚的经历,都表明他不是迂腐的书呆子。“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理论,只有像他这种幽默、调侃、高智商且不甘人后的人才能提出来。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最终以他的这些理论和创作实践取得了与苏轼并驾齐驱的地位。诗歌发展到宋代,亟需理论的指导,特别需要能揭示创作奥秘并可遵循的“诗法”的出现。人们对李白、苏轼这些天才诗人感到无阶级可寻,时代需要从杜甫等人的创作中理出一条人人可走的道路,同时可以摆脱西昆体令人生厌的形式,这些都使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理论的出现成为必然,不是“夺胎换骨”也有其他字面,不是黄庭坚,还有其他人。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这一理论出现后如何风行诗界即可明白。当然也有反对的人,这毫不足怪,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负面。

作为一种诗法理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确有它负效应的一面。其实,黄庭坚没有号召诗人闭目塞听,关起门,不接触社会生活现实,只捧古人的作品写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经历并构成属于自己的历史,师法生活、厩中万马是吾师并不是艰深得难以解释的理论,相反,黄庭坚也许认为,这些都是常识,无需多重复,重要的倒是继承与创新,读书与写作的关系,揭示出一条可供选择的新的道路。它的负效应在于,自己的试验也不是每首诗都堪称典范,“搜猎奇书,穿穴异闻”过头又有“剽窃之黠”的责难,至后世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流弊。但是,黄庭坚以此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独特的诗歌风格,并开创了江西诗派,直至近代,嗣承不绝,香火不断,这些都是他诗法理论有创造性和有生命力的证明。今天,我们很容易指责黄庭坚的这些理论是“形式主义”,但是,如果把这些“形式主义”统统拔除,我们诗艺的苑圃就会凋零。如果没有黄庭坚,没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没有延续至近代的“江西诗派”,我们诗坛将会冷清了许多,单调了许多,寂寞了许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