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不当自我蹈袭,是宋人王谠在《唐语林》※中提出的诗学观点。这一观点的主旨是:作诗既不当蹈袭别人,亦不当重复自己。《唐语林》说:“方干诗名,著于吴中,陆(龟蒙)未许之。一旦顿作诗五十首,装为方干新制,时辈吟赏降仰。陆谓曰:‘此乃下官效方干之所作也,方诗在模范中尔。奇意精识者亦然之。’薛许州能以诗道为己任,还刘梦得诗卷,有诗云‘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讥刘不能变态,乃陆之比也。”王谠在这里举了两个人,一是陆龟蒙笑方干,二是薛能讥刘禹锡。薛能自作诗不佳,而好出大言,盛唐诸公,多为其讪笑,自以为能,亦复为后人所讥。薛能讥笑刘禹锡是否正确,此暂不列论,但这里所提出的“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却是创作中的重要命题。
作诗重在创意、创新,自出机杼。既不能蹈袭别人,也不能蹈袭自己。陆龟蒙“一旦顿作诗五十首”,快捷的原因,是学方干蹈袭,不断重复自己。薛能讥笑刘禹锡的诗“百首如一首,卷初如卷终”,也是笑刘禹锡自己蹈袭自己,所以百首诗的意境、格调、句法都雷同一律,使人产生一种感觉:读第一首与读最后一首完全一样。这当为诗家之大忌。不蹈袭别人甚至抄袭别人,这是常识;不蹈袭或抄袭自己,这就对诗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题材、手法、风格乃至语言句式是否多样化,这也是检验诗人创作成就重要的标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