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眼


诗句之眼,是宋人惠洪在《冷斋夜话》※中提出的诗歌术语,指一首诗中最精采的一两句妙语,如人的眼睛可以传神,诗中有诗眼,整首诗即通篇皆活,满纸灵动。惠洪的这一提法,乃是转述黄庭坚的话。《冷斋夜话》说:“造语之工,至于荆公、东坡、山谷,尽古今之变。荆公曰:‘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又曰:‘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东坡《海棠》诗曰:‘只恐夜来花睡去,故烧银烛照红妆。’又曰:‘我携此石忙,袖中有东海。’山谷曰:‘此皆谓之句中眼。’学者不知此妙语,韵终不胜。这里所说的“句中眼”,实际上就是一首诗中的警策佳句。古往今来的诗人,都懂得和重视佳句的作用。最早在理论上肯定佳句作用并加阐发的是晋代诗人陆机。陆机认为:一首诗只要有佳句,整首诗就会带动起来成为一首好诗。他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又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佳句在诗,如玉之在石,珠之在水,故能使山辉、川媚。同为宋人,吕本中的《童蒙诗训》※也说:“陆士衡《文赋》云:‘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此要论也。文章无警策则不足以传世,盖不能竦动世人。如老杜及唐人诸诗,无不如此。但晋宋间人,专致力于此,故失于绮靡而无高古气味。老杜诗云‘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惊人语’,即警策也。”诗歌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其特征是要不断有新的意象和新的词句组合。佳句,诗眼正提供了这种由新组合而产生的新意象,产生新的美感。画龙,要点睛,画人,要“画眼睛”,重视一首诗的诗眼,无疑是一条重要的诗学创作法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