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事作诗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辙提出的诗学观点。由苏辙孙苏籀载于其所辑《栾城先生遗言》※中。《栾城先生遗言》说;“公曰:读书须学为文,余事作诗人耳。”比起他的哥哥苏轼来,苏辙更显得循规蹈矩,更恪守孔子和《毛诗大序》以来的儒家诗教。苏轼教他的儿子做人,更教他们如何做诗。苏辙教他的儿子作诗,更教他们如何做人。苏辙曾著《诗病五事》,专以“义理”为归,以“孔子一以贯之者”的卫士自居,从《栾城先生遗言》中可以看出:苏辙一直在教训他的后代,不必专务词章,不必斤斤计较于词采,而是致力于“义理”,如果有余力,则为诗。
有余力,则为诗,即“余事作诗人”,是孔子规定的儒家诗教的核心之一。《论语·学而》篇记载孔子的话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的意思是:做人应该把道德放在首位,在确保德行第一的情况下,如果有余力,则可以进行文化学术的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孔子这里的“学文”,与苏辙的“学为文”涵义是不同的。苏辙的“学为文”,有学习道德文章的意思,后面的“诗”,才指文学。苏辙的话,是嗣承孔子《论语·学而》篇而来的。由于把“作诗人”和道德文章进行比较,中国封建士大夫往往选择后者作为自己的人生出处,除非迫不得已才做诗人。因此,大凡做了诗人的人也不甘心在道德文章上的失败,总强调自己是“余事作诗人”,表明自己作诗人既非“有心”,更非“本色”。这样一来,苏辙以后的诗人,不少人都借用苏辙这句话以表明自己的心迹,这就使苏辙的“余事作诗人”比一般诗学术语和命题得到更多知识分子的认同。宋代的辛弃疾、陆游以后,代不乏其人,直至晚清时期,作为“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中,群推为大家”(梁启超语)的黄遵宪,也口口声声自称“穷途竟何世,余事作诗人”(《支离》)郭沫若序鲁迅先生集云:“先生无心作诗人,然每有所作,皆臻绝唱。”则又在黄遵宪下,迄于现世,可其见说影响之深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