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之助


揭示诗歌创作对现实世界之依赖关系的论诗主张。南宋陆游《予使江西时……偶读旧稿有感》诗云:“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剑南诗稿)》卷六十)意思是说诗人写诗需要得到“江山”的激发与提供素材,没有到过潇、湘一带的人,如何能写出那里景色风貌的诗呢?这种闪耀现实主义光彩的诗论,是陆游在自身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总结前人有关论诗主张而明确提出来的。《礼记·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陆机《文赋》有云:“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皆说明诗之由来始于感物。《文心雕龙·物色》篇进一步指出:“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并云:“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屈平所以能洞鉴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诗品·序》在肯定“物之感人”的观点之后,又阐明了社会现象同样具有感召诗人、激发诗思的作用。如嘉会、离群、去境、辞宫、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外戍、雄边、塞客、孀闺……“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些言论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在内的客观现实世界对诗人创作诗歌的决定性影响,明确了诗歌创作对客观现实的依赖关系。陆游直接继承了这种论诗的主张,结合自己“工夫在诗外”、“尽在山程水驿中”的深切体验,更加强调地提出来,对当时及以后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结合陆游其它诗文中的有关内容看,这里的“江山助”,不仅指自然界山水物象对作诗的促发,也包括了社会现实生活的巨大作用。如其《感兴》诗,说司马迁、李白“险艰外备尝,愤郁中不平。山川与风俗,杂错而交并。……故其所述作,浩浩河流倾”。《读唐人愁诗戏作》云:“天恐文人未尽才,常教零落在蒿莱。不为千载离骚计,屈子何由泽畔来。”陆游“江山之助”的论诗主张,与他“诗家三昧”、“诗外功夫”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正确地指明了现实世界与诗歌创作的源流关系,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