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外工夫


强调诗思源于诗人之阅历见闻,本乎诗人之道德学问,创作诗歌仅有“诗内功夫”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在诗歌之外下功夫。这是陆游晚年总结自己诗歌创作的经验教诲其子的诗作《示子遹》中明确提出的,诗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在陆游看来,“惟天下有道者,乃能尽文章之妙”(《渭南文集·上执政书》)。“贤者之所养,动天地,开金石,其胸中之妙,充实洋溢,而后发见于外,气全力余,中正闳博”(《上辛给事书》),因而诗人“务重其身而养其气”(同上)。“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除了诗人道德修养之外,诗外功夫还包括学问和阅历。他在《何君墓表》中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诗人须“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险艰外备尝,愤郁中不平”,方能“长歌涕泪横”,“浩浩河流倾”(《感兴》)。他特别强调诗人亲见亲历的客观世界对诗歌创作的感发作用。如《徐大用乐府序》云:“山川气俗,有以感发人意,故骚人墨客得以驰骋上下,与荆州、邯郸、巴东三峡之类,森然并传,至于今不泯也。”又云:“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这种正本求源的论诗主张,强调社会实践的观点,在《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中也作了具体生动的表述。陆游提出“诗外工夫”,并不等于否定“诗内功夫”,而是强调作诗的根本,反对舍本逐末,片面追求诗歌的形式技巧。这一论诗主张,对当时江西诗派末流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批判意义,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