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从儒道派生出来的,这是理学家的文学主张。宋理学家朱熹在他所著《朱子语类》中说:“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可乎?”朱熹认为唐宋古文家提出的“文以明道”和“文以贯道”是把文和道分开,从而提高了文的地位和身价。他认为文与道是一而二、二而一,文是从道的长河中流出的支脉,区别只在源和流、本根和枝叶而已。朱熹在《语类》中又说:“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于道,所以发之于文者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道与文有本根与枝叶的区别,枝叶源于本根,道与文又合二而一了。朱熹讲的道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义理”和“德性”。他在《答巩仲至》一文中说:“古之圣贤所以教人,不过使之讲明天下之理,以开发其心之知识,然后力行固守,以终其身。而凡其见之言论,措之守业者,莫不由是以出,初非此外别有歧路可施功力,以致文字之华靡,事业之恢宏也”。本着这种看法,他论《诗经》说:“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则诗皆复有工拙哉!亦视其志必所向者高下如何耳。是以古之君子德是以求,其志心出于高明纯一之地,其于诗固不学而能之。”(《答杨宋卿》)这里,朱熹认为,只要作者志向高,有道德,他写的诗就工,诗的工拙由作者的品德决定。故而他明确地说:“今人不去讲义理,只去学诗文,已落得第二义。”这“义理”也就是“文从道中流出”的道。他力图说明道是世界的本体,万事万物都是道的表现,诗文当然也不例外。朱熹“文从道中流出”的观点,是他对文学的根本看法,是他的文学本质论,这个口号从理论上解决了文道合一的问题。也就为理学家的一系列文学观点奠定了深刻的理论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