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出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序》:“诗本无体,三百篇皆天籁自鸣,下逮黄初,迄于今人,异韫故所出亦异。或者弗省,遂艳其各有体也。”即强调诗歌创作要自然天成,反对模拟和雕琢。这种观点贯穿在《白石道人诗说》中,如要求作诗屏除“奇”“怪”,“剥落文采”,以臻于“自然高妙”的艺术境界;又谓“雕刻伤气”,“模仿者语虽似之,韵亦无”,亦能击中雕琢、模拟之病。这些都与他“天籁自鸣”的论点相印证。
姜夔的“天籁自鸣”说,源于庄子的文学思想。《庄子·齐物论》提出“人籁”、“地籁”、“天籁”三种音响,谓“地籁则众窍而已,人籁则比竹而已”,而“天籁”却是众窍自鸣、不假外力(如风的大小、人的吹奏技术)而产生的自然之音。这种崇尚自然天真之美的思想,为后世的文论家所推重和发扬。如钟嵘《诗品序》尚“直寻”※不事“补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精神》倡“妙造自然”等,都强调诗歌的自然情趣。而明、清时代的文论家常用“天籁”一词赞美民歌谣曲,刘毓崧《古谣谚序》称:“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思想感情的坦率真挚,艺术表现的自然含蓄,正是“天籁自鸣”的基本特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