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以悟禅比喻悟诗。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又在《答吴景仙书》中说:“以禅喻诗,莫此亲切。”严氏认为学诗、作诗正如参禅,路子一定要正,务求透彻之悟:“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学者须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学诗也如此,“工夫须从上做下”,取楚辞、汉、魏、李、杜以至苏、黄之诗“熟参”※之,达到豁然开朗、洞微鉴秘的“妙悟”※境界,才能写出“不涉理路、不落言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的精妙之诗。以禅喻诗,旨在借禅理说明诗理,提供一种方法途径,并非引禅理入诗。
以禅喻诗,亦非严羽首创,在宋代实较为流行。苏轼《跋李端叔诗卷》云:“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龚相《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悟了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是妄,高山流水自依然。”赵蕃《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戴复古《论诗七绝》:“欲参诗律似参禅,妙趣不由文字传。个里稍关心有悟,发为言语自超然。”严羽自持高明,说道“是自家实证实悟者,是自家闭门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篱壁,拾人涕唾得来者。”此不免有伐美失实之嫌:但他把以禅喻诗的方法加以提炼、升华,使之更加理论性、系统化,确有其独到见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