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痕与墨痕


清代贺贻孙※区分真诗与假诗的比喻。其《诗筏》※云:“盛唐人诗,有血痕无墨痕,今之学盛唐者,有墨痕无血痕。”所谓“血痕”比喻诗的本质内容,即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诗人独具的个性等;所谓“墨痕”比喻诗的表达形式,语言、格律等因素。盛唐人诗“有血痕”是指其抒发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表现出诗人自己的个性,例如:无论是李白的怀才不遇之感,还是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都堪称是“血痕”。所谓“无墨痕”当然不是没有形式,而是指诗人抒写感情极其自然,并不刻意雕琢诗之形式,而人们读其诗主要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而忽略了其形式。反之,像明七子那样的“学盛唐者”之作之所以被吴乔※讥为“瞎盛唐诗”(《围炉诗话》※),因为其诗只注重模仿盛唐人诗之“墨痕”,即格调等形式,而没有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即“血痕”,属于诗之赝品,缺乏生命的活力,亦就不能感发人心。此命题新颖而深刻,很有价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