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乔※论诗歌审美特征之比喻。其《围炉诗话》※云:“意喻之米,饭与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文之措词,必副乎意,犹饭之不变米形,啖之则饱也。诗之措词,不必副乎意,犹酒之变尽米形,饮之则醉也……”此论把文与诗的审美特征相互比较,一“达”一“婉”。“意”是诗文之根本,故喻之为“米”,但“意”在诗、文中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文之意与“措词”关系直接,由词可明确见意。而诗之意与词的关系却间接,“措词不必副乎意”,由词不一定能明确见意,仿佛米已成为酒。“酒”经过“酿”的提炼、改造,“米”已“尽变”其形,诗意表现得十分含蓄委婉。惟如此其艺术感染力才更加浓郁所谓“饮之则醉也”。诗歌这一审美特征决定于“诗道性情”及“为人事之虚用”的性质与功能,与“道政事”、“为人事之实用”而“宜词达”之文不同。它“宜词婉”,贵含蓄,才耐人品味,从中享受到不尽的诗味。此喻与吴乔“诗意大抵出侧面”之说相通。赵执信※称此喻“至哉言乎!”(《谈龙录》※)堪称知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