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本乎才


清代徐增※关于诗人创作才能的命题。语本《而庵诗话》※:“诗本乎才,而尤贵乎全才。才全者能总一切法,以运千钧笔故也。夫才有情,有气,有思,有调,有力,有略,有量,有律,有致,有格。情者,才之酝酿,中有所属;气者,才之发越,处不能遏;思者,才之径路,入于缥缈;调者,才之鼓吹,出于悠扬;力者,才之充拓,莫能摇撼;略者,才之机权,运用由己;量者,才之容蓄,泄而不穷;律者,才之约束,守而不肆;致者,才之韵度,久而愈新;格者,才之老成,聚而难至”。此论独出心裁,发人所未发。“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徐氏于此从不同角度把“才”与“全才”具体化,就使人感到“才”并非不可捉摸。首先,“才”指诗人创作前的“有情”、“有气”的内心状态。袁枚※说“才者情之发,才盛则情深”(《李红亭诗序》),可谓才“有情”的注脚。“才”又与“气”相连。“有气”则指植根于诗人“有情”而产生的“外不能遏”的创作冲动,惟富“才气”者具有敏锐的审美感受,容易才气“发越”。其次,“才”又表现为诗人进入创作阶段时之“有思”、“有力”、“有略”、“有量”。“有思”为诗人构思想象力强,有才思者用笔神思时可以“入于缥缈”,从而才能捕捉形象,构成意境。“有力”意为有才力者创作构思阶段思维始终活跃,不断开拓出新思路,决无“江郎才尽”之恨。“有略”意为有才略者构思时长于变化,所谓“才之机权”,“机、巧也”(《列子·仲尼》张湛注),“权”,变也,“机权”即巧变。“有量”意为因创作准备充分,构思时从容裕如。再次,“才”亦表现在所创作的作品中,所谓“有调”,“有律”,“有格”,是指作品的声调,格律,韵度及独特老成的风格。诸方面都可以反映为诗人之才。如此从十个方面论述诗人之“才”,既空前亦绝后,令人耳目一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