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周容※针对友人“诗能穷人”的说法而提出的关于诗的功能命题。《春酒堂诗话》※云:“予固闻诗能穷人,但只见诗能通人耳。”所谓“诗能穷人”,友人解释曰:“谓人于诗道前进一分,辄于世俗人情退几许,故穷也。”这是对宋人提出的“诗穷而后工”说的发挥,是指诗人能于诗中客观地、广泛地揭露、反映现实,不作歌功颂德、庸俗无聊的诗篇,故不能通达。而周容认为:“《诗》三百篇,最于世俗世情留心关切。……所谓兴、观、群、怨,通之谓也。”赞赏《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认为传统诗说总结的诗歌“兴观群怨”的作用,就是“通人”之意,也就是说,诗歌应反映现实、有为而作,使不同的人阅读后,产生“兴”(启发)、“观”(了解)、“群”(号召)、“怨”(讽刺)等不同效果,这就是“诗能通人”。这种观点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现实主义诗论观点,将诗歌当作反映现实,裨补时政的工具;亦促使中国诗歌发挥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命运,揭露黑暗残暴势力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