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叶燮※论诗人和诗作关系的命题。古代孔子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孟子的“知人论世”等,都指出了文(诗)与人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与人之间是统一的,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叶燮《原诗》※提出“诗以人见,人以诗见”也是此意。他认为:“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但有时,卑劣之人也会写出文雅之作,人与文之间好像不统一。如西晋的潘岳、唐代的元稹等,人品低下,文章和诗却冠冕堂皇,为此,金代元好问还提出了“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的疑问。对此,叶燮认为:“使其人其心不然,勉强造作,而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其气必,安能振其辞乎?”也就是说,不管伪装如何巧妙,对照其为人,阅读其全集,必将露出狐狸尾巴。德国威克纳格在《文学风格论》中将人与文比作人之身体与衣服,“只有灵魂才赋予肢体以这样或那样的动作或姿势”,“衣服的褶襞却是起因于衣服所披盖的肢体的姿态”。所以叶燮之论是正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