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叶矫然※论述诗歌风格的命题。其《龙性堂诗话初集》※中说:“作诗须生中有熟,熟中有生。生不能熟,如得龙鲊熊白,而盐豉烹饪,稍有未匀,便觉减味。熟不能生,如乐工度曲,腔口烂熟,虽字真句稳,未免优气。能兼两者之胜,殊难其人。”熟,陈熟,指人们所习闻常见之事物;生,生新,指一般难得、罕见之事物。叶氏认为诗不能偏于生或熟,必须生中有熟,熟中有生,兼两者之胜。他所举的烹饪与度曲两个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偏于一面之弊。对这个生、熟的问题,诗话中曾再三论述。《初集》中还说到:“诗家熟后求生,密后求疏,巧后求拙。盖诗之熟者、密者、巧者,终带伧气。”因为一般人多以熟、密、巧为诗之较高标准,而于生、疏、拙有所忽视,不能更进一层,所以达不到高水准。《续集》中引孙枝蔚《溉堂诗话》之语:“杜于皇谓某友诗已细矣,惜尚未到粗处。王阮亭谓某友诗极美矣,恨未曾见他丑处。”孙亦谓“某友诗快利不可言,更须造到钝处。”。叶氏谓此三人言人多称之,其实与他上一段话的含意是一致的。无论何种风格,如果把它推向极端,必然会产生弊端,只有恰到好处,适得其当,才会令人赞赏。叶燮※《原诗》※中,对陈熟、生新有一段更深入的论述。《龙性堂诗话》成书大约在《原诗》之前,后者或许受到前者之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