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乔※论诗意之客观基础语。其《答万季野诗问》※云:“诗不同于文章,皆有一定之意,显然可见。盖意从境生,熟读新、旧《唐书》、稗史,知其时事,知其处境,乃知其意所以生。”吴乔论诗标举“意为主将”说,强调思想感情在作品中的主导地位。“意从境生”是从鉴赏的角度揭示诗人主观之“意”与其客观“时事”、“处境”的因果关系。故须通过读史料了解“意”之根基“境”,才能真正把握诗意。诗“意”并非先天所有,而是客观社会生活的产物。《围炉诗话》※云:“人之境遇有穷通,而心之哀乐生焉”,“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由此可见,诗人创作以其“境遇”之“穷通”、“顺逆”为客观基础,从而产生了“哀乐”的主观情意,然后赋之于诗篇。此外,诗人写景,亦是以“从境生”之“意”来主宰,所谓“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唐诗能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这是深一层论“意从境生”※。而吴乔主张“诗中须有人在”,亦与“意从境生”相关。诗人之“意”由其独具的“境”而产生,故有独具的性情,诗则独抒胸臆。明七子的“瞎盛唐诗”却是作者本无唐人之“境”,自无其“意”,因此诗作成为赝品。吴乔主张“意从境生”,不仅是坚持了古代“应物斯感,感物吟志”(《文心雕龙·明诗》)的唯物美学观,又有其反拟古格调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