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柢与兴会


清代王士禛※讨论诗歌创作条件的释语,见于《渔洋文》,张宗柟编入《带经堂诗话》※卷三“真诀类”。原文:“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溯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于斯二者兼之,又斡以风骨,润以丹青,谐以金石,故能衔华佩实,大放厥词,自名一家。”这一段议论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一段议论近似:“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正如作者自己所解释的,根柢就是以学问为基础的,兴会则发于性情,但这一性情与性灵派所言有不同处,它偏重于个人的感发与妙悟,是诗作者才气的表现。在《师友诗传录》※中,王士禛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性情之说也。”又说:“若无性情而侈言学问,则昔人有讥点鬼簿、獭祭鱼者矣。学力深,始能见性情。”王士禛虽认为根柢与兴会“二者率不可得兼”,但又主张“于斯二者兼之”,以“大放厥词,自名一家”,这与唐代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论就有了相通之处。这一段根柢与兴会的议论可视为王士禛神韵说※的一个基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