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沈德潜※关于诗人创作应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独特的品格的命题。语见《说诗晬语》※。此说乃阐发其师叶燮《原诗》※的思想。叶氏云,“作诗有性情必有面目”,并列举杜甫、韩愈、苏轼等为证。从诗人方面来说,“性情面目”指其感情、个性、整个精神品格。“人人各具”,意谓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个性、品格。以诗歌作品来说,应该体现出诗人各自的感情、精神,这亦是作品各自风格的重要内涵。以读者来说,读诗能如见其诗人的精神,由诗品而知人品。唐宋有成就的诗人,大至李白、杜甫、韩愈、苏轼,小至贾岛、李洞,就皆可从其诗中见其“性情面目”。诗欲见诗人之“性情面目”,就应“以意胜”。如果“词可馈贫,工同鞶蜕”,即只注重于词藻丰赡、烦碎,如同巾带上刺绣,则人们只见到诗的形式美,而其意蕴即诗人的“性情面目”却“隐而不见”,这就本末倒置。如果诗人都这样写诗,必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无法使人读其诗而“想见其为人”,(上引均见《说诗晬语》)亦无法产生感情的共鸣。这样的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沈氏此论是其诗论精义之一,与其复古的形式主义观点相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