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动字词语句名戳动诗句网

有寄托者,必有气魄

有寄托者,必有气魄


清代薛雪※论诗应具深刻的思想涵义,更要有感人的力量的命题。《一瓢诗话》※曰:“诗重清真,尤要有寄托;无寄托,便是假清真。有寄托者,必有气魄,无气魄者,漫言寄托”。诗“要有寄托”是指诗用意深远,旨通风雅。其所谓的“寄托”乃是特指“随笔纳忠,触景垂戒”,故列举如“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锄禾日当午”、“一曲清歌一曲绫”这类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诗句。此说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的观点相类。薛雪的新建树在于把“有寄托者”与“有气魄”相联系。认为有寄托的诗还一定要有“气魄”,才是佳作。“诗无寄托”固然是“假清真”,但“无气魄者,漫言寄托”,这样的“寄托”没有价值。因此诗的归宿在于“有气魄”。何谓“气魄”?“气魄”是一种气势,借指诗歌内蕴的感发人心的艺术力量,其精神实质与孔子古训“诗可以兴”(《论语·阳货》)即可以“感发意志”(朱熹)相通。薛雪认为“气魄”是诗的生命力之所在。诗“若无此气魄,虽有佳篇,亦如庙堂中人耳”。故薛雪又云:“诗重蕴藉,然要有气魄;无气魄,决非真蕴藉。”蕴藉指艺术表现的含蓄,向来为诗人所重视;但必须能产生“气魄”即感人的效果才有意义,否则不是真正的“蕴藉”。结合具体诗作,薛雪特别欣赏的后蜀花蕊夫人《国亡诗》,赞叹道:“何等气魄,何等忠愤!”他欣赏是“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所蕴含的作者的忠愤之“寄托”,更欣赏那令天下须为之“心堕魂折”的感发力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