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袁枚※重诗情、反格调的命题。其《随园诗话》※云:“许浑云:‘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诗在骨不在格也。※”袁枚性灵说主要内涵是标举诗之真性情,所谓“提笔先须问性情”(《答曾南村论诗》),“性情者源也,词藻者流也”。(《陶怡云诗序》)以此反对沈德潜※鼓吹诗的格调,甚至认为“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之外”(《随园诗话》)。因此他发挥唐人许浑“骨里无诗莫浪吟”之说,强调“诗在骨不在格也”。“骨里无诗”无非是诗人内心缺乏真正的诗情的形象说法,袁枚则进一步地指出诗的本质在于诗人内心的真情实感即“骨”,这是诗人创作的首要基础;诗的本质并不在格调、格律之外在形式。这就摆正了诗的内容与形式的主次关系。应说明的是袁枚并不否定诗的格律,他曾说过“音节不可不讲”(《诗话补遗》),但归根结蒂诗情是至高无上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