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须用活字


清代李调元※论诗歌创作手法的命题。其《雨村诗话》※云:“作诗须用活字,使天地人物,一入笔下,俱活泼如蠕动,方妙。杜诗‘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肯’字是也。即元方回《瀛奎律髓》之所谓‘眼’也。”中国古典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往往在五、七字中,就能表达出极丰富的内涵,平常人用千百言未必能把其意蕴完全复述出来。在短短的一句中,往往又有一个字最为紧要,这一个字可以使一句至一首诗的境界全出。因此有些诗家称之为“诗眼”,即“画龙点睛”之眼。李调元称杜甫《客夜》诗中“秋天不肯明”之“肯”为诗眼,因为这个肯字把“秋天”拟人化了,把它说成是像人一样有意志,故意使长夜漫漫,“不肯”明亮。实际上是旅客愁思难眠,故觉夜长难明,用一“肯”字,就把这种心境深刻、曲折而又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诗人常常用此字,如陶渊明有“晨鸡不肯鸣”、“日月不肯迟”之句,杜甫《泛江》诗中还有“江平不肯流”。这里的“肯”字都是拟人用法,含蓄有致。像这样的“活字”,在古人诗中很多,都可以使诗中表现的人物“俱活泼泼地蠕动”,而具有奇妙的效果。李调元以“活字”称“诗眼”,可以说是概括了“诗眼”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