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须达意


清代方薰※阐述诗歌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的命题,见于《山静居诗话》※:“诗贵有不尽意,然亦须达意。意达与题清切而不模糊、措语妙者,则曲折如意,头头是道。”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者,吟咏情性也……言有尽而意无穷。”方薰并不反对严羽“唯在兴趣”之说,但他对于宋代苏轼《答谢民师书》中“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之论似更赞同。苏轼之说源于孔子“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一句,他认为:“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清初王士禛※承严羽诗论创神韵说※,方薰此论意在调和神韵说与其他诗派的矛盾,强调苏轼文论中“达意”之说,这都无可厚非。在诗论中,方薰此说因袭前人处较多,独创性不够,因而一直未引起论者的注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QQ:37996619(同微信)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